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我的博士生导师李政涛就是我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遇到他是我的幸运。
记得在博士生入学面试时,李老师问我能否用一个词语概括对教育的理解?我略微思考便回答:教育的核心就是爱。我用亲身经历的多个案例解读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李老师听罢,微微颔首。他又问我入学后的研究兴趣,我阐述了对科学教育的追求。李老师紧接着追问:你读过科学教育方面的哪些书籍,能不能结合某本书谈谈它的核心观点?我以南京大学教授林德宏的《科学思想史》为例,介绍了当时科学教育学术界的最新观点。
在长达半个小时的面试中,我表达了对学术研究的浓厚兴趣,李老师听罢说:你要想明白,要从我这里带走什么,你希望拥有什么?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语让我冷静,使我深思。
在博士学习期间,李老师的学术信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天入地,知行合一;以中化西,兼容并蓄;平等对话,融通创新”。他对此的解释是:上天入地就是要既扎根于实践的沃土,又要有勇攀理论高峰的志气,要将教育理论知识与行动实践统一起来;既有中国教育实践的优势,又有国际研究的规范、表述逻辑,做到中国经验、国际制造,中国元素、国际表述;在教育学和相关学科之间实现平等对话,在相互渗透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李老师每年深入中小学课堂听课评课,与一线教师平等对话,用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影响带动教师改进课堂教学,同时从一线教师的鲜活实例中汲取教育学的实践滋养。为此,他已累计听课3800多节,让人惊叹!李老师追求的理想学术生活是:左手拿着中国教育典籍,右手拿着西方教育学经典,在中西教育学研究领域实现跨文化对话。
李老师不断用自己的学术追求引导学生要有自己的学术抱负,明确自己的学术追求目标,制定研究策略,发展自己的内生力。在多个场合,他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当你离开我的时候,希望你带走好的心态,好的思维品质,好的口才和好的笔头。他引导我们读渡边淳一的《钝感力》,书里写有一个日本院长,人称“日本第一刀”,动手术很厉害,吸引了许多学生跟随他学习,但院长脾气暴躁,学生纷纷离去,但有一位学生持之以恒跟他学习,最后继承了院长的衣钵,成为新的“日本第一刀”。
新的“日本第一刀”的成功源于学习时专注于观察院长的手术技巧,李老师希望学生除了要有聪明带来的敏感外,还要有钝感力。所谓钝感力是指当你专注于某一核心工作时,要忽略可能会影响你核心工作开展的其他种种阻力、非议与干扰。一个人既要有敏感力,更要有钝感力,这样才能做大事、成大器。
李老师特别推崇学生要有好的思维品质,体现在思维的清晰度、精确度、提炼度、创新度、广度和深度等方面。他主张读书要读有坡度、能引发思考、需要硬啃的书,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思想深刻起来、思维缜密起来。
在谈到优秀人才的阶段性发展时,李老师认为,一个人年轻时比的是勤奋和聪明,但往后比的是积累、视野和胸怀。一个人要有阅读的积累、写作的积累和实践的积累,积累越多,走得越远。还要比视野,要有大格局的视野,视野有多宽广,事业就有多宽广。更要比胸怀,胸怀宽广的人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总之,积累、视野和胸怀会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能飞多高。
李老师不断教导我们: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一个是收,一个是支,要做到收支平衡,必须在阅读与写作之间保持平衡。而要做到文章传之久远,就必须大量阅读,就像牛吃草一样,通过反刍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血肉,酝酿出思想的精华,这才是写作的本意。
如今,尽管因为顺利完成学业,不再跟随在李老师身边学习,但每每想起他对我们的这些高要求和教诲,我都觉得受益无穷,需要用毕生努力不断践行。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江苏省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教师)
《中国教师报》2024年05月15日第7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