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将因材施教落在成长之上

发布时间:2024-05-21 作者:范德洲 来源:中国教师报

鲁迅先生有言,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平心而论,哪个孩子小时候没玩过玩具?我们在玩耍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快乐,更从中获得了分享、合作的意识与能力。然而,这种儿童正常行为竟被扣上“玩物丧志”的帽子,未免有失偏颇。

在媒体和网友深挖这位“专家”的种种根底时,相关部门也有所行动。如果证实确实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就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对类似行为给予震慑。如果最终证实没有触犯法律,以“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为名体罚学生的行为也应立即叫停。

其实,这种打着“专家”幌子行事的伪专家并非个例。此前有培训机构宣称,只要掌握量子波动速读方法,就能在10分钟内阅读一本10万字的读物,并准确复述80%以上内容,直接以心灵感应的方式高速获取信息。然而,面对如此匪夷所思的吹嘘,不少家长趋之若鹜。

观察这类案例不难发现,家长因为望子成龙而急于求成,“病急乱投医”的心态给伪专家以可乘之机。而伪专家层出不穷也与相关部门对资质的把关不严甚至监管缺失有一定关系。这也给学校提了个醒,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请进来”活动要严把质量关。事实上,一些所谓“专家”在讲座时贩卖“私货”的现象同样时有发生,给学生的心理、学校的形象甚至整个教育的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为学生成长着想,为学校声誉着想,更为教育发展着想,学校在邀请各类专家进校园前要多渠道核实身份、判断分享内容的科学性,必要时画一条红线,不能“悉听尊便”。

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严把“专家”质量关的同时,还应堵疏并重。堵,就是教育部门擦亮双眼,将伪专家拒于校门之外。即便是真专家,也应关注其讲座内容是否贴切教育教学和学生需求。所谓疏,则是学校要重视家校协作,针对家长开展相关讲座,让家长了解学习科学和正确的教育主张、教育理念,借助鲜活的案例让家长明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状元”的成功只可借鉴却不能完全模仿;更要让家长明白,大多数孩子最终只是普通人,对此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家长都希望自家孩子能够功成名就,但我们必须直面并悦纳孩子的平凡。如果好高骛远、揠苗助长,孩子可能会受伤,那时家长将悔之晚矣。

学校、家庭与社会相关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将因材施教的理念真正落实在孩子成长上,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最终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芜湖县第一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4年05月22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