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书香校园

阅读是学校“最经济”的改革

——中小学书香校园建设采访侧记

发布时间:2024-05-21 作者:本报记者 褚清源 来源:中国教师报

在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园里,有一棵“长满书的大树”,挂满了《神笔马良》《西游记》《可爱的中国》等经典书籍。走进教学楼,随处可见各种学生喜欢的图书。校长窦桂梅说,“要把阅读资源放到离学生最近的地方”。

与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一样,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第一中学也高度重视书香校园建设。校长王永彪说,就资金、时间等成本而言,阅读是学校“最经济”的改革。10多年前在农村中学做校长时,他就提出要建设一所坐落在图书馆里的学校,那时他致力于营造阅读环境,搭建阅读平台,创设激发阅读动力的机制,而今天他认为,“重要的是与学生一起读”。

近年来,建设书香校园、推动青少年学生读书在中小学已蔚然成风。去年第28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本报发起了书香校园建设倡议行动暨书香校园建设案例征集活动。一年多来,中小学书香校园建设呈现了怎样的探索,有哪些卓有成效的行动?历时3个月,本报记者先后走进北京、浙江、山东、河南、湖北、内蒙古、吉林、辽宁等地进行了采访调研。

图书馆是一个什么地方

时间回到2023年4月21日,书香校园建设倡议行动在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举行。这次会议上,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丽林维育学校中方校长袁晓峰在分享中抛出的一个观点引发了与会代表的关注。她说:“图书馆不是图书的监狱,图书不能被关押;图书馆不是图书的卧室,图书不能睡大觉;图书馆应该让书与学生零距离!”

记者走进广东省广州培文外国语学校,发现它的做法就是对这一观点的印证。这里的图书馆开启了学生的第二重生活,成为校园里学生最喜欢的地方之一,这里的图书馆没有专职图书管理员,没有复杂的借阅手续,全天候开放,“书是用来读的,不需要设置太多条件”,校长樊瑞说。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图书馆教师刘晓慧在当天的报告中分享了学校发起的“点亮图书馆”行动。这是一项信息素养教育创新活动,活动中学生完成了图书馆信息查询、资源使用等系列挑战,创作了“我和图书馆”主题故事,并通过探索、创作和分享的全过程提升信息素养。“这一活动旨在通过游戏的形式建立与图书馆的情感链接,形成对图书馆的新认识。”刘晓慧说,“我们也在引导学生做快乐的阅读者、终身的学习者、信息的使用者。”

“学校应该是装满故事的图书馆。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致力于打造一座有角落、有故事、有趣味的图书馆式书香校园。学校每个成志少年都有三个法宝:身心健康、经典阅读和良好习惯。教师要做‘终身阅读者、阅读指导者、阅读推广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商务中心实验小学执行校长汤卫红说。

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中心小学,记者看到,这里的语文教师将学生批注阅读作品搬进了图书馆,图书馆不再仅仅是一个藏书、借书、还书的地方,它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中心,一个可以阅读、学习、探索和创作的多功能空间。这些改变让图书馆真正“活”了起来,它不再是一个静态、单向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一个动态、互动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这里自由阅读、上课、创作,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知识与梦想的气息。

在采访调研中,记者感受到一个共识愈加清晰,那就是“通过图书馆推进书香校园建设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为了让每个人读书的样子成为阅读环境的一部分。就像设立‘世界读书日’不只是要将这一天用来读书,而是用来提醒一年中的其他364天都不要忘记阅读”。

师生共创“书适圈”

打造师生的“书适圈”,是湖北省监利市章华初级中学近年来的工作重心。在这里阅读已经成为师生的习惯,书本是学生的最佳伙伴。学校不断完善“个人书橱”“班级读书角”“学校图书馆”三级书库建设,同时让校园读书月、读书周等成为承载阅读课程、丰富学生阅读的重要时间单元,并且倡导学生每天阅读不少于1小时,以教师阅读带动学生阅读。

与章华初级中学一样,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四十八中学通过建立“流动图书馆”,创设多种阅读渠道让“常读书”“读好书”有平台、有仪式,让读书弥散到日常生活。同样,在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安宁小学,学校倡导学生每天晚上坚持阅读30分钟,一学年下来,学生平均阅读25本书,阅读量大的学生能达到40本。

前不久刚刚被评为河南省南阳市十佳书香校园的南阳市第三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开展“天天读”活动,晨起1分钟警句分享;开展“堂堂讲”活动,每堂课进行课前3分钟分享;开展“日日书”活动,坚持撰写随笔。校长刘俊峰说:“听说读写是‘习得’的能力,要靠我们引领学生燕子衔泥、针尖挑土般一点点积累。”

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凤凰学校和禹城市永锋双语实验学校进行了阅读课程一体化设计。每天早晨,禹城市永锋双语实验学校的学生迎着阳光,用“经典诵读”开启美好的一天,除了“晨诵”,学校还有“午读”和“暮省”。此外,学校还建构了“13559”阅读模式,帮助学生推开阅读之门。

“在书香校园建设中,帮助师生找到适合的书并为其绘制清晰的阅读地图,是书香校园建设的首要任务。”江苏省苏州新教育研究院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林忠玲说。辽宁省沈阳市杏坛小学教育集团每学期开展的好书推荐分享活动颇受学生欢迎。他们首先在每个班级内部组织好书推荐活动,做到人人推荐、人人分享,然后推荐优秀学生在全校进行分享。“我们希望通过类似的活动让更多孩子喜欢阅读,感受到阅读分享的乐趣,更加自信地表达、分享。”校长李亚明说。

阅读联通课内与课外

韩宗亮是山东省安丘市第三实验小学校长。在阅读上,他一直引导师生打通课内与课外、课堂与生活两个通道,进行山水文化、儒家文化、劳动文化、红色文化融合研学;打破学科壁垒,利用各学科知识,采用看、听、讲、画、演等形式跨界阅读;结合课后服务,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感受阅读的魅力。

但是,如何抓好课堂阅读主阵地,实现课内海量阅读,是摆在中小学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了实现课内海量阅读,辽宁省丹东市实验小学近年来着力推进“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改革,构建了“六型三读”课堂教学策略。其中,“六型”指整体预习课、基础阅读课、整合阅读课、拓展阅读课、读写结合课、单元达标课等六种课型;三读指基础阅读、整合阅读、拓展阅读三个模块。经过全体语文教师的探索和实践,每种课型都形成了相对标准化的流程。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小学则探索出单元先导课、精读引领课、略读实践课、组文阅读课四种基本课型。语文教师徐献在教学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心系家国”时,选取《别了,我爱的中国》《我是少年》《最后一课》三篇文章进行组文阅读教学。“学一篇带一串,我们把多篇文章、多种信息多角度组合在一起,带领学生走向深度阅读。”徐献说。

与以上两所学校不同,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实验小学分学段构建阅读课程体系,通过“微阅读”课程、语文拓展课程、“经典诵读”特色课程、“图书馆”阅读课程等加强对读书活动的指导,创设“阅读推荐课—阅读指导课—阅读推进课—阅读交流课”四段式阅读课型,效果显著。

记者先后走进的河南省安阳市小东关小学、河南省辉县同济学校、广东省英德市第七小学、山东省蒙阴县第二实验小学、内蒙古奈曼旗实验小学等学校都在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悟,让学生在海量阅读中养成阅读习惯,使“课堂变得轻松,教学变得高效”。

“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课外,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在课内就应该学好基本的语文。”10多年前,时任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的这句话依然值得关注。

(本报记者万景达、崔斌斌、钟原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国教师报》2024年05月22日第8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