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以智库建设助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

发布时间:2024-06-04 作者:李 璐 高 兵 来源:中国教师报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为积极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建设服务京津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型教科研智库,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6年4月设立“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中心”(简称“中心”),整合京津冀研究团队构建教育协同发展研究平台。“中心”自成立以来,坚持高站位、谋长远、促实效,资政服务预先决策半步之遥,数智教研破解区域差异之困,为提升京津冀教育现代化水平,建设教育强国和服务京津冀国家战略贡献力量。

高水平精研载道,做京津冀教育研究的先行者与引领者。“中心”对京津冀教育问题的研究优势一直保持全国领先,2016年开始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京津冀教育发展报告》,开创性地以蓝皮书形式发布了关于京津冀教育问题的研究报告,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目前已出版六辑。“中心”研究人员还承担多项全国及北京市规划课题,如“京津冀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政策风险评估及其控制对策”“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与资源共享机制研究”等,随着研究的深入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科研合作得到显著加强。相关研究成果对破解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瓶颈,深入推进京津冀教育共建共享共融共创,提升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协调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高水准建言献策,助力京津冀教育协同科学治理。“中心”研究人员多次参与教育部组织的京津冀教育专家座谈,为编制《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十三五”时期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专项工作计划、河北雄安新区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等重要政策建言献策,多项咨政报告被政府采纳。还参与了北京市教委主持起草的《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河北省教育厅加快推进教育协同发展框架协议》等工作,完善政府间协作平台,提出构建“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教育协同发展治理机制,通过多元合作办学模式推进三地教育人才交流、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建立合作学校多元主体协作共治模式。

高标准聚贤融智,构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新机制。为形成更加紧密的教科研协同发展新格局,促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2023年10月在原三地教科院合作共建的基础上扩充两翼,即北京市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和河北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的相关力量,深化共建“中心”。“中心”以解决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的教育问题为导向,围绕服务决策、动态监测、智研强教三大方向主动引领和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区域联动的新型融合型教育智库。同时,联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的高校、教科院相关领域专家,组建跨区域、跨组织、跨部门、跨领域、跨学科团队开展协同研究。通过聚贤融智,助力京津冀高质量教科研体系建设,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高质量数智教研,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走深走实。由于地域、政策、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京津冀基础教育资源的分布和质量存在较大差距,存在诸多现实问题亟待破解,包括政策执行力度不足导致资源共享效果有限,地区间教育理念、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和考试要求等方面的差异加大了资源共享难度,信息技术应用不足限制了资源共享的广度和深度等。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京津冀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是破解区域发展差异问题的当务之急。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心”采用“教研集群”+“数字化平台”的双网建设思路,破解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一是成立京津冀教研基地集群,构建公平、高效、可持续的京津冀教研共同体,建立重大教研活动互通互认机制;形成义务教育“3+6+1”学科教研共同体集群,共同助力雄安新区、北三县、通州副中心等地教师教研能力提升,采用“先强带动后强进而共强”的运行机制,以教研的创新发展带动京津冀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是加强人工智能技术手段运用和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大力提升教科研和咨政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实现一网通课、一网通研,推进优质教育教研资源在京津冀广覆盖,以数字化平台共建共享机制弥合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和质量不平衡不充分的差异。通过数字化创造更多利益契合点、合作增长点、共赢新亮点,实现京津冀优质教育资源和成果共建共享,推动形成区域教育合作和协调发展新格局。

(作者单位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师报》2024年06月05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