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面向未来的“新阅读力”

发布时间:2024-06-04 作者:王金涛 来源:中国教师报

当下,技术的飞速发展让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的出现使万物互联成为现实,ChatGPT的横空出世使阅读不再局限于眼前的视野,人们拥有瞬间触摸全球信息的阅读能力。对此,我们将其界定为“新阅读力”,而这种能力也将伴随传统阅读的转型升级,逐渐成为学生更好适应未来发展甚至改变世界的一种关键能力。

“新阅读”如何开展?由于“新阅读”有别于传统阅读,所以在阅读形式创新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许多学校都相继建立了“云书房”“空间驿站”等新型阅读互联空间,嵌入5G环境,将大数据、图像识别、可穿戴技术、时序挖掘等新技术融入其中,着力打造“阅读+”式阅读新场景、新范式,并呈现出诸多阅读新样态。

泛在阅读:倡导“连接即阅读”的理念,让阅读连接生活、社会与世界,并向四面八方打开,继而在广泛的阅读中引导学生博观约取。

众筹阅读:运用众筹思维,在互联网空间进行发布与筹集阅读信息,创新阅读课程资源的供给范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需求。

场景阅读:通过技术赋能进行场景的还原或再造,充分借助AI等工具引导学生进行沉浸式体验阅读,让阅读在场景中深入。

……

无论“一屏万卷”的屏读,还是借助AI或VI等新技术的沉浸式阅读,在不改变原有内容的基础上,阅读形式的创新带给学生的是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换一种阅读的方式”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进行阅读实践与创意表达。或许,这也是今天“新阅读”应有的样态。

如何培养“新阅读力”?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学生的阅读力也在不断发展和提升。

首先,“新阅读力”的培养植根于文化自信与文化选择。文化自信与文化选择是“新阅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置身浩瀚的互联网中,如何做到博观约取?对小学生而言是一种很大的挑战,因为他们对网络空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再加上网络空间中冗余信息较多,这时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告诉学生哪些内容适合、哪些内容不适合,结合新课标关于文化自信的内涵要求给出选择的标准或依据,以此引导学生对所检索或链接的内容进行判断和选择,如遴选具有鲜明特点和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题材的内容进行阅读,这是培养学生“新阅读力”的基点,必须夯实。

其次,“新阅读力”的培养源自对传统阅读的转型升级。当下,我们倡导培养学生的“新阅读力”,并不是要完全抛弃传统的纸质阅读,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融合数字阅读优势发挥技术赋能的作用,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综合提升。如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同时,也可以让他们通过智能终端工具进行大量的“碎片化阅读”,围绕阅读主题将相关内容进行链接形成“在线群文”,并借助“阅读社群”进行在线发布、阅读、提问、交流与分享,从而获取更多的信息、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案。技术赋能,创造性地开展“新阅读”实践,是培养学生“新阅读力”的关键环节,这一点尤为重要。

最后,“新阅读力”的培养指向对未知与未来世界的探索。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学生对这个世界并不陌生。“为未知而阅读,为未来而阅读”是“新阅读”的显著特征,也是培养学生“新阅读力”的重要策略。未来,“新阅读”将更加强调通识和普适性阅读以更好应对未来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在此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对学生阅读的大数据进行挖掘与研判,不断实现阅读资源的精准供给,从而为他们更好地解决未知问题和适应未来世界发展提供帮助。

阅读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新阅读”是基于传统的阅读,也是面向未来的阅读,培养学生的“新阅读力”就是在历练他们更好适应未来发展的关键能力。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市银城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4年06月05日第8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