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支持下,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联合实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5年来奖励乡村教师1500余名,为展示乡村教师风采,助力乡村振兴,本报特开设“在乡村教书育人”专栏。
————————————————
2014年7月,我从贵州省凯里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毕业后,考入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河镇大河中学,开始了教师梦的征程。
“老师,我们这里的崇山峻岭是什么地质构造?”一名学生犹豫了半天,怯生生地问我。我有些诧异,这个问题已经讲了很多遍。
我本来有些生气,但看见学生好奇的样子,一种自责从内心升起:“是不是我讲得不好?”我平稳了情绪后回答:“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这名学生重复了一遍,眼神还是迷茫,“老师,什么叫喀斯特?我们这里的地质构造怎么用外国人的名字。”我一下子卡壳了,这些简单又习以为常的名词,在学生的眼里竟然充满疑惑。
学生似乎很失望,我也觉得自己的教师形象轰然倒塌。“这个问题很复杂,老师明天给你讲,行吗?”下课铃声响起后,我敷衍地说了一句,然后匆匆走出教室。
刚走上讲台的这件事情,让我感觉到自身专业知识存在的不足,要站稳三尺讲台,必须深入知识的海洋,努力让自己成为专业扎实的教师。
学校的周边全是山,山挨着山,山压着山。有时候,面对大山我思潮翻滚,有“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诗情画意,更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惑。从一个地理教师的角度来说,更有诸多问题需要研究。
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用到地理知识,让地理知识服务于学生的生活,我觉得这是一个地理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走进大山、跨越大河之后,我才发现面对乡村的教育大山、知识的崇山峻岭,时代发展的滔滔洪流,我只是一个渺小的存在,但必须去研究、去探索,让自己的教学开门见山。
在我的努力下,2016年我主持申报的市级课题《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研究——以钟山区为例》结题并获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课题成果在《新课程》《中国教师》等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2019年主持申报的市级课题《初中地理实验摄影在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成功立项;2020年4月,贵州省教育厅批准授牌成立“贵州省初中地理花登立乡村名师工作室”,工作室的教学教研成果被充分运用到农村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也获得了大家的认可,但在大山面前我依然渺小,仍需要不断努力。
近年来,一些乡村教师通过调动、考公务员等方式离开了乡村学校。我也有过机会进城,但作为党员教师的我,考虑到农村地理学科教师普遍缺乏、流失严重等现状,毅然选择留下继续教学,并承担起学生辅导工作。
我任教学校所在的村寨有两个是苗族自然村,学生中留守儿童较多,许多学生缺少父母的关怀和引导,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是乡村教师普遍会遇到的情况。对任教班级,我尽力通过家访、与学生交心谈心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生活、性格、心理等方面。对于生活上存在困难的学生,我一方面积极向村委会、学校反映,争取为学生提供生活帮助;另一方面拿出自己微薄的收入,为学生购买学习用品、学习资料等。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我通过表扬、关心关怀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回望走过的7年乡村教育路,我深深地感谢这片肥沃的土地,它给了我放飞梦想的机会,更给了我帮助学生放飞梦想的机遇。我始终深信,当你用爱在乡村田野里栽了一棵棵小树,不久的将来就会长成一片绿色原野。
(作者系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河镇大河中学教师,入选2021年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
《中国教师报》2024年06月05日第7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