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工作室,以名师的榜样作用示范引领教师成长,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之一。然而,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内驱力觉醒才是成长的恒久可靠力量。如何开启教师的成长内驱力?以“量体裁衣”式组织分层分人的针对性实践,不失为召唤教师“向内觉醒”的良策。
量准“大小码”,关注“每一类”
我们工作室成员的年龄横跨3个年代,教学经历各不相同,起初这些不同着实让我苦恼。反复思考之后,我豁然开朗,找到了突破的办法:把这些不同转化为一同前行的动力,因为年龄的跨度也会为教师提供相互补给的无限可能。80后、90后的激情能点燃70后日渐阑珊的梦想,70后的实干精神又将感染、带动80后、90后奋发进取。如果能够做好引导,这将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凝聚力的团队。何况在万般不同中,大家有一个共同追求:期待被看见和不断进步。
之后,我们根据“每一类”成员的不同需求,设置个性化学习内容。如工作室举行第一次活动时,我们根据教龄、经历等进行分类,针对不同成长期的成员安排适切的活动内容。30岁左右的教师正处于感性学习阶段,为促进他们更好地领会名师的课堂教学智慧,感悟名师教学活动背后的内涵,提升现场学习的专注力、捕捉力及转化力,“学习归来,别样拷贝”为主题的活动一次次静悄悄却又不乏生机地开展。有的成员以课堂再现的方式诠释自己对名师课堂的理解,有的成员以讲述的方式与大家共悟“精彩片段回顾,名家经典语录分享”。这些活动不但促使展示的成员将学习内容进行消化,还能让其他教师深刻感悟名师的专业魅力。
对于年龄稍长、教学相对成熟的成员,工作室安排的活动主要有两项:合理分工,牵手一个年轻伙伴当“教练”,在听课、评课等互动中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用课说话,不断讨论和建设课堂教学样态和指南。两年时间,我们在一次次实践中向全市推出了“学课堂”建设指南,为教师上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正是通过关注“每一类”,工作室剔除了没有参与机会的无效旁观,为各个成员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促使他们在一次次活动中快速成长。
踩准“成长点”,成全“每一个”
每位教师的精力有限,在专业成长上要求他们全面开花可能一花不开,甚至可能会让他们发现不了自己的最近成长点。
因此,“放眼每一位教师,仔细寻觅成长点”成为不能绕过的事情。如果工作室成员能够发现自己的潜力,选准目标,一定会绽放属于自己的特色教学之花,他们的探索之火也将由外在“点燃”走向自觉“内燃”。
工作室有30名成员,我逐一听课并看了他们的日常教学材料后,请他们陈述自己热爱和感兴趣的领域。在倾听与分析中,我努力帮助每位成员找到适合的着力点,从而确定引领与激励的方向。30名成员日常重点钻研的内容各有侧重,如王辉执着灯谜研究,并开设灯谜课,灯谜课初见端倪;俞正霞的经典积累班本课程建设得有模有样;戴赛金喜欢作文教学研究……
踩准了各个成员的成长点,接下来就是针对他们的专长策划适合的专项活动,让每个成员的潜能得到激发与开掘,产生“我要改变,我要进步,我要自我超越”的向内觉醒。
费云芬将自家车库整理成小型图书室,向小区孩子免费开放,她对阅读推广的执着和立志做良师的教育情怀打动了每个人。我要做的就是为她提供适合的舞台,帮助她走好儿童阅读之路并创建自己的品牌。我把她的故事推介到工作室微信公众号上,获得了省市级教研员的关注,他们为她量身定制了课外阅读推广专题活动,工作室的伙伴也在各自学校以沙龙的形式讲述她带领孩子阅读的故事。通过一次次竭诚助力,费云芬如今更加自信从容,儿童阅读推广之路也走得更加坚定。
周明龙创作了大量儿童诗,我称他为儿童诗人。对他的最大支持,就是让学生读他的诗,品他的诗,并能跟着他爱上写诗。工作室收集汇编了他的个人诗集——《小溪流的歌》,并为他开设了“走近校园儿童诗人周明龙”活动专场,工作室成员和学生陆流上台朗读他的儿童诗,同时鼓励学生现场创作儿童诗。
发现和推介每位成员的特长和优势,帮助他们将“个人经验”凝练为“个人品牌”,逐渐成为工作室促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做法。一个个沉潜的力量被发现,工作室成员的内驱力被唤醒,主动性在提升。几位教材解读能力强的成员不再被动等待工作室开设专场提醒,而是充分发挥特长,借助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教材解读,助推个人成长的同时也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
发挥“种子力”,带动“那一群”
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不应只在乎工作室里的“这一个”,还要顾及这一个身后的“那一群”。培养的这一个是一颗种子,唤醒这颗种子向上的力量并赋予其责任与担当,是期待带动“那一群”中更多沉潜的力量,催生更多教师主动向前的内驱力。同时,“那一群”的内驱力被激发,他们又会反作用于“这一个”,推动“这一个”继续向上攀登。
文昌小学是工作室的工作站之一,学校有语文教师近60名,教师起点不一,教学水平高低不同。如何用工作室的“这一个”带动“那一群”教师发展?我让该校的工作室成员分析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遇到哪些困难,并积极寻找突围的切口,最终提出从汉字项目入手。大家商量后,确定了“汉字育人:基于‘五育’融合的校本实践与思考”为共谋之事,追求跨界合力打通“五育”融合之路。经过几年的实践,文昌小学成为江苏省语文课程实践基地校,学校教师也在种子教师的引领和工作室的扶持下唤醒了专业活力。
工作室成员戴赛金是袁巷小学校长,他期待自己成为一颗火种,带着学校教师一起进步。于是,我们把位于瓦屋山脚下的袁巷小学作为工作室的工作站,每次举行活动都专门设置“情系瓦屋”篇章。“情系瓦屋”中的“老师开讲”,让大家看见光、找到希望,从而实现从一个人成长到一群人同行的抱团式发展。
一位位工作室成员把自己当作种子,并带着自己在工作室的所学所思所悟回到学校,与同事相互照亮,更多的“那一群”被看见、在不断成长。
工作室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关注“每一类”,多名成员走上省级展示台,贾基娴、沈艳艳、李珊珊获得省优质课一等奖;“分层分人设立活动专场”成全“每一个”,多名成员寻觅到自己的专业成长点:费云芬的儿童阅读课程开展得有声有色,王辉的灯谜课程成功申报省立项课题,王舒、俞正霞、施静平的小古文教学初见成效,杨阳的韵文识字、赵治花的课中操创编、艾旭的生活识字、赵海霞的读写绘等一批个性化课程正悄然绽放;带动“那一群”的“老师开讲”越讲越丰富,老年教师“说三国”,中年教师“讲童话”,青年才俊“向西游出发”,成就“老幼皆可、包容兼蓄、个性纷呈”的“百家讲坛”。
如今,工作室各个成员自主成长、长足发展的意识已经苏醒,“要他成长”逐渐被“我要成长”的自发力量所替代,有了这份持久成长力,必然会推动大家实现跃迁式成长。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江苏省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江苏省句容经济开发区小学校长兼语文教师)
————————————————
•工作室名片•
江苏省小学语文唐婉名师工作室成立于2021年6月,整合了“向日葵”草根团队、江苏省首批重点“四有”好教师团队和镇江市、句容市唐婉名师工作室等前期团队的10余年实践智慧,确立“让每一位教师被看见”的发展追求,鼓励教师在实践中“长”出成果,“长”出思想,“长”出教育精神。
工作室凝练了“学课堂”教学主张,形成了“见人,见过程,见天地”的课堂样态,在福建、江西、山东等多省开展的教学活动中广受好评。近两年,工作室成员获“江苏省教学名教师”称号2人,特级后备教师2人,正高级教师职称1人,形成了“以字立人”“一起读书吧”等特色教学品牌。
《中国教师报》2024年06月05日第7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