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秀、无人机阵列、跳舞机器人、中医VR创客实验室……近日,在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实验学校(简称“学校”)科技劳动节开幕式上,“科技劳动现场秀”“科技劳动节嘉年华”等活动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深度参与,学生了解并体验了科技与劳动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借助国家级劳动教育实验区优势,学校将现代科技、现代技术融入新时代劳动教育,积极探索“科技+劳动”融合教育,开发了“奇”“思”“妙”“想”科技与劳动融合课程,给劳动课插上科技的翅膀,把科学课融入劳动场景,为劳动教育和科技教育赋予新活力。
新奇,增强课程吸引力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建设了“小田园”——五味园。园里有传统农具展区、节气文化长廊、体力活体验区,还有一个高科技大棚,供学生进行无土栽培、营养植床、实验操作等现代农业研究。
学校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最前沿的科技融入课程。利用中央电化教育馆提供的虚拟实验教学3D和VR实验资源包,学生戴上VR头部显示设备,进入田地、农林等虚拟现实环境,开展植物生长、土壤监测、湿度控制等对比实验。在“微循环农业生态系统”研究中,学生对比自然环境和循环系统中植物生长数据,科学调整鱼苗品种与肥料,实现鱼菜共生。同时,学生还可以在此体验机器人定点灭火、机械臂取物等劳动课的实操项目。
学校自2019年开展劳动教育,从系列活动式、家庭式劳动到指向“劳动技能、劳动意识、劳动品质”的“创悦劳动课程”,如今已延伸形成了“学科融合、主题探究、家校合育”的“科技+劳动”课程。该课程结合新课标“跨学科学习”要求,通过阅读科普读物、设计产品图纸、制作科创工具、演示生活实验、创作科创论文等方式,学生尝试解决真实问题,实现真成长。
深思,构建智慧体系
学校邀请高校物电专业教授和林业技术人员加入“核心智囊团”,为“科技+劳动”课程专业赋能。专家从课程设计思路入手,对课程全过程进行了专业指导,解决实地种植、科技融合等问题。例如,在物电教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时间控制器”对种植大棚内的灌溉系统进行改造,使其可以根据季节调整开关时间;“鱼菜共生系统”的太阳能控制方案也在智囊团的帮助下顺利实施。
学校确立了“跟着二十四节气去劳动”课程纲要。纲要分低中高三个学段,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设置“知节气识劳动”“晓节气乐劳动”“明节气智劳动”三个板块,鼓励学生在传统劳动基础上进行科学创新,做有智慧的劳动者。
为更好达成课程目标,学校建设了相应的电子课程资源库,其中包含与节气相对应的24个资源包。每个资源包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明确目标、内容与实施策略的设计方案,供授课教师使用;第二部分是项目指南,包含指向课程内容的视频、图片、示例图和指导学生开展项目探究的导图、表格等;第三部分是展示学生优秀成果的作品集。
基于对“科学探索+劳动场景”模式的深度拓展,师生参与课程实践的热情被充分调动,“科技+劳动”课程成了学生展示智慧与创新的舞台,育人成果不断涌现。
巧妙,高效整合资源
“科技+劳动”课程的优势在于实现社会资源和教育场景的广泛连接。因此,学校巧用“三园三渠”全景项目探究策略,打破常规教研方式,成立跨学科教研共同体,推动课程的整体实施。
“三园”是指校园、家园、田园三个场景,“三渠”是指学科融合、主题探究、家校合育三类资源。比如在芒种节气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借助语文与科学学科融合,学生在校园里利用思维导图“知芒种”,感受节气的重要作用;其后学生走进家园、田园进行“麦”主题探究,麦场丰收、传统花饽饽等麦加工,传承习俗,实践创新,完成了从“知识搜集”到“亲身实践”再到“智慧提升”的全景式、全过程学习实践。
课程融合方面,学校采用多学科协作方式对同一项目进行目标解析,各学科围绕目标提供资源、研讨素材,各学科教师围绕知识盲区和教学重难点确定联合授课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例如在霜降节气课程中,综合实践、科学、美术三科教师联合授课——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用PPT、小报、水果拼盘、短视频等形式展示,科学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霜的形成”实验,美术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霜打柿子”等艺术创想作品。
理想,回归教育本真
学校对学生课堂参与、探究效能等方面进行过程性评价,对成果、作品等进行成果性评价,并邀请专家、教师、家长、学生代表、资源方等参与,从创意、执行、成果等多个维度,评估学生的创意创新、执行协同、参与效能、材料收集、资源链接等技能,使每个个体的成长都被“看见”从而被激励,收获宝贵的愉悦体验感和成长获得感。
在鼓励式评价的促进下,学生自主研发出“侠肝义胆清洁车”“智能乐园”“液压重力机”等科创劳动作品,每件作品都是学生基于真实问题的探究与创新。这些优秀的小设计者也会当选学校年度“葵园小小科学家”,入驻“葵园少年科学院”。
学习坚持以“深耕科技,智慧劳动”为宗旨,在“科技+劳动”课程推动下,学校的育人理想直指“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未来,学校将持续优化课程,帮助学生“异想天开”的同时脚踏实地,让“奇思妙想”不断涌现,让学生成长“超乎想象”。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实验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4年06月05日第10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