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基于“有问”理念重组课堂

发布时间:2024-06-04 作者:袁 玲 来源:中国教师报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后来宋代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陶行知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乐于提问,敢于质疑,学会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发现,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提问次数保持在30次以上。但有45%的问题属于“是不是”和“对不对”等无效问题,而在有效问题里有大约2/5的问题是死记硬背的记忆类问题,70%以上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我校实施的“四有五品”课堂,其中就倡导“有问”理念。问不等于“有问”,“有问”应该是有效地问、有料地问、有趣地问、有序地问。

课堂教学中教师到底应该怎么问?以地理教材中的“西北灌溉农业”为例,说明传统的有“问”之课与我们正在践行的“有问”之课的区别。

以新疆吐鲁番香甜的葡萄作为课堂导入,教师提出“我国西北地区是什么气候类型”“这样的气候有什么特点”“西北地区农业布局在哪里”等问题,带领学生厘清教学逻辑并总结相应的知识点。这可以称之为有“问”课堂,因为课堂上师生有互动、教师有追问、学生有思考、教材有挖掘。但这些记忆、分析类问题并不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同时缺少完整的课堂架构。

2023年,我校“四有五品”课堂入选《中国教师报》2022年课堂改革十大样本。我结合学校的“有问”理念,重新架构了“西北灌溉农业”这节课。

明确设问方向。“有问课堂”不能随意问、满堂问,首先应该结合课标和教学内容,明确究竟要在哪里设问。教材中西北气候和水源条件涉及的是西北农业区位,但考试考的可能是法国的葡萄、哥伦比亚的鲜花、贵州的茶叶等,所以学生真正应该掌握的是整个区域农业的思路。

设置核心大问题。这里的大问题区别于仅仅为了开启课堂而导入的问题,也区别于为了简单呼应课堂结尾而在课堂开始便提出的问题——学完知识便能解答的初级问题。需要用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统领教学,设置能贯穿整个课堂的大问题。本节课我设置了“新疆的葡萄产业应当如何发展”这一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将大问题拆分成问题链。问题链的设计是最重要、最核心的环节,直接决定整个课堂架构。教师可以从三个不同角度设计问题链。一是从教材知识的角度提问。教师可以在关键重难点、教材空白点、学生困惑点和认知冲突点4个方面进行提问。二是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提问。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思考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问题的难度设计上也应分层。如果教师设计的都是高难度问题,学困生的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如果教师设计的都是难度较低的问题,对于学优生来说没有挑战性,则会产生轻视心理。因此设问要兼顾个体和整体,在过程中不同问题也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三是从问题本身提问。布鲁姆将教育目标从认知过程维度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6个层次,并将记忆、理解、应用类的问题划分为低阶水平,将分析、评价、创造类的问题划分为高阶水平。目前我们课堂中70%以上的问题都是低阶问题,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高高阶问题的设计能力,结合知识内容、学生情况、问题类型设置有逻辑联系、有区分、有层次的问题。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结合“西北灌溉农业”的教学设计以下问题链:新疆吐鲁番葡萄为何品质优良?为何品质优良的葡萄发展却面临困境?新疆葡萄产业应该如何发展?你是否赞成吐鲁番大规模种植葡萄?

这样的问题设计能够实现有效、有料、有趣、有序的问。教学双方围绕区域农业发展这一问题进行双向互动,教师创设的是大问题,并且设置了问题链,这些问题引发了学生深度思考,学生在过程中学会了分析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路径,同时生成新问题,实现了有效的问;过程中落实了西北灌溉农业发展条件这个考点,实现了有料的问;问题情境真实,且不断递进,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实现了有趣的问;问题尊重了学生认知规律,层层递进,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实现了有序的问。

结合需要将问题链细化为小的问题串。要回答前面的问题,教师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和回答,学生可能会出现分析不准确、不到位、不全面等情况,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情况预先将部分问题链进一步细化成小问题串。于是我们得出“有问课堂”的范式:教师明确设问方向,然后设置核心大问题,接着拆分大问题形成问题链,最后不断细化小问题。

如何评价“有问课堂”的效果?可以采取定量和定性评价两种方式。在定量评价方面,可以从设问方向、核心问题、问题链、小问题设计等多个方面构建“有问课堂”评价指标和量表,让其通过理论和数据的检验,变得更加完善和科学,然后结合课堂实录,使用量表进行具体评分。

在定性评价方面,可以结合教师提问后学生的课堂反应,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情况评价“有问课堂”的效果。提问并不是教师的特权,“有问课堂”最终的目的是指向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问”原意指门外的人向门内的人请教,这个门的方向还可以反过来开,学生并非门外汉,学生可以主动提问。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的提问作为课堂资源加以利用。“有问课堂”使学生从被动听讲到主动问,从主动问课内问题到问课外问题,从问学科问题到问真实生活问题,从短期的疑惑提问到长期保持提问的习惯,从向老师请教到自己解答问题,这都证明了“有问课堂”的有效性。

总之,基于“有问”理念,教师要问之有道,要将课标、教材、核心素养等融合、打破、重组,在“四有五品”模型下打造具有学科特质的“金课”。

(作者单位系重庆南开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4年06月05日第1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