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文艺会演何以体现“双减”成效

发布时间:2024-06-12 作者:曹化清 来源:中国教师报

今年的儿童节似乎比往年更热闹。一是准备得早,进入5月,当地的学校就开始筹划、排练。二是演出前广泛宣传,纷纷贴出海报。三是参与学生多,几乎每个学生都扮演了角色。四是演出盛况空前,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展示,片区以学校为单位展示,县级会演优秀节目纷纷亮相。观察可发现,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被冠以“庆‘六一’暨‘双减’三周年成果展示”或“‘双减’三周年文艺会演”字样。

“双减”三年,今春开学不久各地便开始部署推出“双减”百日攻坚行动、“双减”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双减”三周年专项推进行动、“双减”三周年大排查大总结……从上到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冲刺”热潮。教师培训与教研活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也署上了“双减”之名。

一些学校将“六一”文艺会演当作“双减”成果展示或汇报,感觉在“不是”与“是”之间:如果说文艺会演不是“双减”成果未免有点冤枉,排练一个节目,从单个动作到整个动作,从个人到集体,从边学边练到舒展自如,总得有十天半月的时间,教师策划指导,学生花时间排练,必会压缩作业时间。从这个角度看,演出确实接近“双减”的目标;如果说文艺会演是“双减”成果,不免有点牵强。“双减”既减校外培训负担又减学生作业负担,前者确实更加规范,但后者能用排练节目乃至一次演出证明吗?

落实“双减”政策是一个长期过程,三年仅是一个阶段结束,还远未达到大功告成鸣金收兵的时候。“双减”效果如何检验,文艺会演仅仅是一个侧面,还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

一看是否有利于“双减”的考评制度。“双减”政策出台前,国家一直强调要“五育融合”、全面发展,但一些地方评价学校、教师的指标依然是成绩。这样一来,学校、教师就会不遗余力多布置作业,通过一遍又一遍刷题提高学生成绩。“双减”政策实施后,偏重文化课成绩考评的制度是否改变,全面发展的考评制度是否建立,应是关键。

二看学校是否开齐开足课程。实施“双减”政策前,学校、教师为了抓成绩,自觉不自觉地压缩、挤兑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的课时,集中力量打语数外或主要测试学科的“争夺战”。“双减”政策实际上特别强调恢复音、体、美等学科的地位,落实备、讲、辅、改、测相关环节和过程。因此,如果学校仍然课表上一样不缺,执行起来却大打折扣,说明“双减”成效仍不乐观。

三看作业的多样性和时长。作业的多样性是指不仅有语数外等主要测试学科的作业,还有其他非测试学科的作业,如画画、制作、调查、观察、实验等。作业时长主要指语数外等测试学科作业的完成时间是否超出了规定时间,以及布置作业的质量、学生睡眠是否得到保障。

儿童节已经过了,“双减”却不能就此止步。如何从考评制度、课程实施、教学提质、作业优化等多方面推进“双减”,考验着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勇气与智慧。

(作者单位系甘肃省渭源县第一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4年06月12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