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志愿填报需要更多社会支持与公共服务

发布时间:2024-06-18 作者:杨朝清 来源:中国教师报

高考之后,为了向考生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推进志愿填报参考信息数字化,甘肃省教育考试院研制完成了“志愿填报辅助系统—正式志愿填报系统”的平台开发,并计划组织省内高校、各级教育考试招生机构及各高中学校人员开展系统使用、模拟志愿填报培训,以提高志愿填报指导水平。

在理性选择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各方都渴望选择“最优化”的志愿填报方案,即在高考分数一定的情况下,被理想的大学、心仪的专业录取。然而,志愿填报具有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考生和家长对形形色色的学校、专业既存在信息不对称,也有难以知悉和掌握其他考生志愿填报的情况,从而导致志愿填报风险和机遇并存。

选择一个专业难免会影响今后的就业,而志愿填报难就难在既要实现期望与现实的平衡,又要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这既是志愿填报的魅力所在,也给考生和家长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压力。

志愿填报兹事体大,考生和家长不敢掉以轻心,害怕“一报定终身”。从以往经验看,确实有一些因为志愿填报时“轻率与糊涂”,导致进入大学后对学校不满意、对专业不认同甚至影响就业的案例。谁都不愿意“输”、谁都不敢“输”,为了填好志愿,许多考生和家长使出浑身解数。于是,一些家长选择“花钱买服务”,渴望通过商业服务实现最优选择。而动辄过万的志愿填报服务究竟是物有所值,还是利用家长的焦虑进行收割的“智商税”呢?

在理想的图景里,高中阶段要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与职业规划,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学科兴趣和未来就业方向;只不过在“唯升学”和“以分数论英雄”的观念影响下,许多高中学校并没有提供相应的服务。一些商业机构嗅觉敏锐,发现和捕捉了这样的空白,进行了立竿见影的利益变现。

正是因为不少考生和家长对大学和专业缺乏清晰的认知,对自身的认识也不够准确,导致他们在志愿填报时迷茫、浮躁、焦虑和不自信。面对熟人圈子的七嘴八舌和网络上的纷乱信息,一些考生和家长失去了自我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够明确回答可以报什么学校、什么专业能报什么专业不能报的“网红名师”就成了“香饽饽”。

尽管有的志愿填报服务声称有大数据等新技术支撑,却并不见得适合所有人。考生并非一个同质性的整体,也并非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机器,那些所谓“有钱途”的好专业并不见得适合所有考生。更何况,有些冷门专业需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学生加入。

事实上,所谓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没有绝对的界限,市场风云变幻充满不确定性,过度迷恋“专业至上”,趋之若鹜地报考所谓“好就业”“有钱途”的专业,这固然迎合了部分家长的功利心态,却没有意识到几年之后学习这些专业的人才可能供过于求,也可能市场已经由热变冷。

杜威曾说,教育只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高校毕业生一时的就业状况并不意味着这个专业没有前景,哪怕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专业的毕业生过得不尽如人意,也不能简单、粗暴地贴上“学××专业没用”的标签。一个人不能将自己的得失成败过多地归咎于所学专业,也不能因为一时的价值实现受阻就断定读书无用、所学专业无用。

更进一步说,越来越多的高校放宽转专业限制,赋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权,志愿填报“一报定终身”已经被打破,更没必要依赖商业化的志愿填报服务。上海交通大学多次可转的“零门槛”转出,武汉大学学院内转专业无限制、同一学部内尽量满足、不同学部间适度满足,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入校后有4次选择专业的机会……越来越多的高校对学生转专业持更加包容、开放的姿态,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放宽转专业限制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志愿填报即使没有选好专业,考生依然有“试错”的机会。

甘肃省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手段,用“制度补血”的方式为考生提供志愿填报指导和帮助可圈可点。不论加强高校招生宣传人员与考生、家长的面对面互动交流,还是对高中班主任、授课教师进行志愿填报培训,发挥其学生众多、信息来源渠道多的优势对考生和家长进行指导,抑或开发利用新技术新手段为考生、家长提供志愿填报辅导,商业志愿填报服务能够做到的事情,通过公共部门和社会力量同样可以做到。

在我所在的高校,为了吸引和争取优质生源,学校花大力气进行招生宣传并指导考生、家长进行志愿填报。除了电话咨询、线上咨询外,许多高校都会派出众多工作人员到各省市(县)和一些中学进行招生宣传。与过往招生宣传更多依靠行政人员相比,如今招生宣传工作人员有了更多专业教师的身影,一些知名学者也参与招生宣传,他们能够更加全面、深入、精准地回答考生和家长关于专业选择的问题。

志愿填报并非私事,关系许多人的切身利益,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公共事务。志愿填报显然不能依靠考生和家长的“自我救赎”,而是需要更多的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为考生和家长提供多渠道公共服务,充分发挥高中阶段学校主阵地作用,为考生提供优质的个性化咨询。当考生和家长能够得到优质、高效的社会支持和公共服务,才不会被商业化志愿填报服务忽悠、蒙蔽。

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202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60.2%。志愿填报承载着公众的厚重期待,呼唤公共服务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当志愿填报能够得到更加专业规范、贴心暖心的公共服务,考生和家长自然会走出迷茫和焦虑,从容、自信地拥抱未来。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学校治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中国教师报》2024年06月19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