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已经结束,与高考画上句号对应,现实中各种高考关爱行动也完成了使命:绿色通道撤了,爱心车队解散了,应考心理咨询辅导热线停播了……有学生风趣地说,“考前满汉全席,考后酱油拌饭”。
高考是为国选才的大事,也是个人人生选择的关键,围绕平安高考给予学生关爱呵护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高考之后,一些关爱关心措施确实从某种意义上完成了使命,退出舞台也是必然。但对于考生而言,高考结束并不意味着“拔剑回鞘”和彻底放松,考生走出考场也不意味着就没有被呵护的需求。相反,那些体现温情善意的措施和行动还需要再飞一会儿。
高考结束,考生虽然进入了身心放松和压力乍消时期,但随即就进入另一个成长敏感期,如同考前一样会面临一系列成长的烦恼和问题。比如没有了学业的不适应,离开师生朋友的不舍与寂寞,面对成绩的担心和焦灼,如若落榜的失意与自责,以及各类“高考诈骗”的窥伺……考后考生因种种因素导致和诱发的不同心理反应更需要关注,如果关爱呵护、纾解引导、管理约束不到位,可能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出现。同时,一些家庭因为“放榜敏感期”诱发亲子冲突、考生离家出走等现象也让人担心。
高考结束,关爱呵护性质的干预和引导不能止步。如果说高考之前关爱考生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面对考试,那么高考后关爱考生则是对他们正确面对人生、回答好成长之问以支持。因此,高考虽然结束了,关爱却不能停止。
我们要引导考生正确面对高考,走出“后高考时代”的认识及行为误区。引导考生把高考当作成长的一个经历而不是终极目标,把高考当作成长的新起点而不是学习生活的结束,从而更好地自我约束,走出考后放纵的心态和过分歉疚的状态。家长要像考前一样关爱关注孩子,积极引导孩子走出考试和升学压力,与孩子一起科学安排考后生活,利用考后时机学会自立、学会自强、学会自我调节,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学校要走出炒作状元、忽视落榜生以及考后对学生放手大吉的误区,鼓励教师与学生多联系、多交流。比如,组织一些有趣有益的活动,用集体的力量帮助考生走出紧张、焦灼或放纵的状态;社会“职能化关爱”仍要到位,公安、文化等职能部门应加强对网吧、酒吧等场所的管理,杜绝一些学生在这些场所出现和诱发不良行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如各类文化场馆、影院等也要及时为考生送上优质的文化娱乐服务,积极提供研学、社会大讲堂、邻里互助节、青年志愿服务等公益文化活动。为考生的考后生活创设健康积极的氛围,为丰富考生的考后假期生活提供条件和支持,这也是一种看得见的人性关爱和温情呵护。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禹州市教育体育局)
《中国教师报》2024年06月19日第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