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逝者如斯

何等纯粹的教育人

发布时间:2024-06-18 作者:强枭雄 来源:中国教师报

沈为慧老师走了。

沈老师生前曾讲过自己的经历:安徽怀远常坟中学是他工作的第一站,专科学历是他的第一学历,即使本科学历也是安徽教育学院的函授。随后,沈老师在怀远三中工作,收获了无数学生的赞誉。

在怀远三中工作时期,沈老师获得了蚌埠市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安徽省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他那篇文章《平凡,但不能平庸》颇为动人。2014年,沈老师来到昆山中学,当时有人甚至认为他对不起怀远和安徽,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家庭是一种什么情况呢?沈老师的妻子没有固定收入,儿子于2013年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为了弥补家庭,沈老师举家来到距离上海较近的昆山——作为一个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者,为家庭担当是人之常情,更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身上沉甸甸的使命。

从乡村讲台走出,一步步成为著名教师,沈老师就像作家路遥笔下的孙少平,在平凡的世界走出了不平凡的人生。

教育界一直有“课比天大”这个词。起初我并不理解它的含义,但在沈老师的身上我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

2018年10月,沈老师患病做了大手术,康复不久便回到学校工作。领导出于对他的关心和爱护不让他上课,但他坚决要站上讲台。领导实在拗不过,只好给他安排了每周4节课。

今年4月7日,沈老师最后一次入院,依然不愿意落下一节课;4月11日,沈老师在病房里,还借助网络为学生上了自己在人世间的最后一课。

这件事许多人不愿提及,甚至觉得沈老师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到了近乎“傻”的地步——诚然,我自己做不到这样,也不鼓励其他人这样做,但我尊重沈老师的选择,更是对他把课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境界由衷敬佩。

从检查出患癌症到最后离开一共近6年时间,沈老师始终以非常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同时尽其所能做着有益于他人的事情。

2022年第二次手术前后,沈老师作出了捐献遗体和眼角膜的决定。在沈老师离世前的几天,他已经很难说话,家人和他都明白离别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当家人对他的一些身后事宜征询意见时,他简单用点头或摇头表达自己的态度,没有太多情绪变化。然而,当家人询问回老家还是留昆山时,他的情绪忽然激动起来,开口说话表示坚持原来的决定,要求家人务必帮他完成。家人试图用委婉的方式劝说沈老师改变想法,面对“这样我们以后连一个祭奠的地方都没有了”的劝说,沈老师表示:记住自己的名字就可以了。

5月15日上午11时,沈老师走了。下午,家人含泪将他的遗体送往医学院。在农村长大的沈老师及其家人,“入土为安”的思想肯定非常牢固,作出这样的决定并付诸行动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决心啊!

沈老师生前多次谦虚地说自己只是个小老师,因为运气好写了些东西被发现,组织给了他特级教师的荣誉,他感到很惶恐,这是多么谦虚、低调的品质啊,只可惜天妒英才,让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57岁。

我想,沈老师离开的那一刻,肉体可能是痛苦的,但精神一定是愉悦的,他享受着一般人难以理解的幸福。当读懂了沈老师,我在讲述古今中外用常理无法解释的那些人物之死时,就不会纠结于他们到底怎么想的——读懂了生死观才能上出触及学生灵魂深处的历史课。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学生办学极度困顿的情况下,写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话语勉励他们。回望沈老师的教育人生,确实阐释了陶行知这句话的内涵。如果说沈老师生前站在讲台上,是用语言传播知识、传播真理、传播思想,那么他去世后依然是一名活在学生心中的良师——这是何等纯粹的教育人!

(作者单位系海南省儋州市民族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4年06月19日第1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