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公费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师教育制度的重要构成,是推进当代我国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发展的重要抓手。因应教育强国战略布局与教育事业发展形势,及时调整教育制度架构和政策重点,是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与时俱进、彰显独特政策功能定位的科学之举。5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批转教育部等部门出台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堪称当代我国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对于科学定位师范生公费教育目标、带动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事业扩优提质均具有历史性重要意义。从历史、现实、行动三个角度来审视该制度的历史特征与时代创举,加强政策主体、实施主体、学术主体间携手联动,是提升本政策实践效力、助力教育家型教师培养的切实之举。
历史沿革:当代师范生公费教育迈过三大阶段
作为“后公费师范教育”的重要形态,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的出台是有效应对教育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缺陷的政策杠杆,是调整教育人才供给侧结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属性的重要政策实现方式。
回顾当代师范生公费教育17年发展脉络,三个发展阶段泾渭分明:首先是免费师范生教育阶段。2007年,针对乡村教师、老少边穷地区高素质教师缺乏现状,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配套制定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性培养方案》,启动了免费师范生教育,成为当代中国教师教育发展史上的大事件。该制度的核心构架是:择优选拔入学、享受“两免一补”、国家保障就业、免试攻读专硕、10年教育服务等。凭借其政策优惠吸引力,免费师范生教育一时间成为“香饽饽”,高考录取分数线逐年攀高,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瞩目,但师范生学习动机不足、服务时限较长等问题凸显。其次是师范生公费教育阶段。针对免费师范生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018年教育部启动第一次系统性政策改进工作,颁布了新版《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在政策名称、分流培养、服务年限等三方面做了重要调整,其中改“免费”为“公费”的提法加强了师范生的公共责任意识,推进培养过程中的分流机制实施调动了师范生的学习竞争意识,教育服务年限缩短为6年的规定释放了一定师范生职业自主发展空间……尽管如此,攻读硕士按时毕业率过低、选拔过程过度重视高考分数、退出机制名存实亡、就业面向规定模糊等问题成为新形势下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面临的新挑战。最后是本研一体化发展阶段。以今年师范生公费教育新政颁布为标志,我国师范生公费教育正式进入高质量推进时期,如何借助教育质量夯实、选拔分流机制完善、教育家精神培育等举措,真正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培养出“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的专业化创新型高素质教师,全面释放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的潜能,成为新时代师范生公费教育肩负的新使命。
“三重超越”:因应教育强国战略布局
如果说2007年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解决的是中西部乡村优秀教师缺位补位问题,2018年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解决的是师范生公费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那么新版本研一体型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解决的是师范生公费教育品质提升问题。在中西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新形势下,本研一体型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因应教育强国战略布局,实现了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框架的“三重超越”,进而成为迄今为止最为完善的一份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方案。
一是超越“模糊地带”,走向“本然定位”。与先前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相比,本次改革更强调师范生公费教育的“国家公共事业”属性、“国家公共服务”功能定位,利用公费师范生就业区域明确规定的方式进一步强化了本政策的本然功能定位,强化公费师范生培养的公共价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机制的复合优势是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制度的应有之义,是有力防范教育人才市场化流动失序的重要政策工具。在教育人才市场上,公费师范生教育政策是国家宏观教育人才布局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促使公费师范生面向“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之外的地(市、州、盟)及以下行政区域”就业,就能真正发挥公费师范生的“逆市场化”流动功能,是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回归本然功能定位的有力行动。
二是超越“不完全体系”,走向“系统培养”。在原有公费师范生培养制度中,师范生培养体系不够完整,即仅有本科与硕士培养两个阶段,且大多数公费师范生受限于工学矛盾,难以完成硕士阶段学习,因而是一个学段辐射有限、不够健全的培养体系。按照新政策,公费师范生培养体系不仅扩充到教育博士阶段,形成一个更完整、更趋终身化的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而且加强了本研衔接、硕博衔接环节,克服了原有培养体系的断链与短链,成为更完善、更系统、更科学的师范生公费教育方案。
三是超越“粗放管理”,走向“精细施策”。相较于前两份师范生教育政策,本研一体型制度在两个细节上彰显了人才培养过程的精细化追求:一个是动态调整机制更加完善,新政策的进入退出机制设计更加精细,非公费师范生可以依照程序进入公费师范生培养系列,不适合从教的公费师范生可以依规分流出公费师范生行列,师范生“公费生”与“非公费生”的身份转换更加灵活;另一个是就业过程管理更加精细,新政策规定:研究生课程学习后要按照“公费师范生本科以来的综合考核结果进行排序”,按照排序择优优先就业。这些政策细节改进无疑是对公费师范生培养就业过程管理的重要升级,有助于引入竞争机制、打破“铁饭碗”思想,彻底克服公费师范生学习动机不足问题。
难点破解:政策落地仍须关注两大问题
本研一体型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制度设计相当完善,但仍须注意实施中面临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中最值得关注的有两个:一是评价测评问题,二是本研衔接问题。新政策如何深入认识并创造性地解决这两个问题,事关师范生公费教育新政的顺利落地与功能发挥。
一方面,完善各类测评评价系统,为师范生全程培养提供评价护航。本研一体型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实施中必将面临至少三个关键评价环节:一是在入口上如何全面评价高中生的综合素养与乐教适教品质;二是在过程上如何完善师范生全程,包括本科、硕士阶段的日常考核评价工作,为后续就业优先制度实施提供支持;三是在出口上如何对公费师范生与非公费师范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公正考核,为师范生进出与分流提供客观信服的依据等。这些评价问题事关师范教育新政的高效运转。针对这些评价问题,部属师范大学必须在“破五唯”评价、多元评价、多主体评价、发展性评价理念指引下,建立大数据教育管理平台、师范生发展数据库建设,完善线上师范生专业胜任力测评系统,加大师范生日常考核过程的规范性改革,切实为新政策落地提供可靠的评价数据支持。
另一方面,抓住关键衔接点位,实现人才培养全要素衔接。在原有制度中,工学矛盾、跨专业报考、评价考核、导师对接等,造成了相对松散的本研衔接模式,导致公费师范生研究生教育根基不牢。显然,在本研一体化框架中上述大部分问题都能得以解决,如若能够实现全要素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层次的整体提升才会有保证。在后续政策实施中,师范院校要做好培养目标、评价标准、导师配置、专业调整、培养院系、培养就业等几乎所有培养要素的全面衔接,切实保证公费师范生培养过程的连续性、有序性与进阶性。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
《中国教师报》2024年06月19日第1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