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幼儿国家通用语言学习,推进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四川省委、省政府以“学好普通话(听懂、会说、敢说、会用)、养成好习惯(讲卫生、懂礼貌、爱学习)”为目标,于2015年把“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简称“学前学普”行动)试点工作、“一村一幼”建设与脱贫攻坚同谋划同推进,采取有力举措,快速构建起覆盖民族地区县、乡、村三级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学前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各方力量。四川省“学前学普”行动和“一村一幼”建设的基本经验是党委、政府发挥牵头揽总作用,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强力推进。
部省各级领导和机关高度重视。教育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和四川省高度重视“学前学普”行动试点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四川省委、省政府将“学前学普”行动试点纳入省支持大小凉山脱贫攻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原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成立“学前学普”行动试点工作协调小组;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对“学前学普”行动试点工作给予精心指导。
成立专门机构组织实施。阿坝、甘孜、凉山、乐山市“两县一区”和北川县精心组织实施“学前学普”行动。如凉山州州级管理机构以州长任组长、分管州领导任副组长、州级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负责“学前学普”行动的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建立管理机构,负责本区域“学前学普”行动的具体实施。同时,委托第三方技术保障单位组织学前教育专家指导项目实施,并在当地招聘驻点、督导、巡查团队,负责“学前学普”行动的常规督查督导,推进各项试点工作落地见效。
发挥省内外协作帮扶机制作用。四川省利用川粤、川浙东西部教育扶贫协作,省内对口帮扶等机制,采取省内高校对口帮扶、与省内优质园结对、干部互派、教师顶岗等资源共享方式提升民族地区教师及辅导员的普通话水平。同时,充分利用国培、省培计划和市县级帮扶团队提高教师及辅导员普通话水平和保教能力。
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园点。从实际出发、科学谋划、扎实推进,是“学前学普”行动和“一村一幼”建设行稳致远的基础。
四川省立足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村多人少的现实,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人口、交通、气候、地理等条件,按照“大村独立举办、小村联合举办”的思路,采取“一村一幼”“一村多幼”“多村一幼”等方式科学规划建设村级幼儿园(点)。如乐山市出台“一村一幼”升级建设指导意见,按照因地制宜、对标补短、硬件配套、环境优美、功能凸显原则,着力打造“一村一幼”升级版。
健全工作机制,细化工作要求。四川省开展“学前学普”行动试点以来,各地建立了高效的试点工作机制,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完善相应管理制度,破解制约“学前学普”行动中的问题,确保“学前学普”行动落实见效。如凉山州、乐山市构建了市(州)负总责、县(区)统一管理、乡村实施、社会参与、专业机构技术保障的工作体系;甘孜州建立沟通汇报制度,县“学前学普”办按照“每周一梳理、每月一小结、每季一汇报、半年大总结、每年一评估”的要求,及时总结上报工作推进情况,确保工作扎实推进。
强化督导评估,重视结果运用。加强幼儿园(点)和辅导员管理、督查、考核,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是“学前学普”行动和“一村一幼”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对存在危房、“三防”不达标、师资不具备规定资质的幼儿园(点)及幼儿接送、营养午餐、疾病防控、消防设施等开展专项检查。同时,建立“学前学普”行动质量评价体系,开展常态化教育教学过程性监督。如越西县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制定《越西县村级幼教点辅导员考核细则》,并把考核结果与年底辅导员发放绩效工作挂钩,增强辅导员的责任心;马边县出台了《“一村一幼”“学前学会普通话”质量评估标准》,从办园条件、园务管理、学普行动实施、办园效益四个方面提出规范要求,并将“学前学普”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和教学质量奖励体系。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教育评估院基础教育监测评估所)
《中国教师报》2024年06月26日第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