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历史与思政的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2024-06-25 作者:周 文 万月华 来源:中国教师报

思政、历史课堂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努力实现“政史课堂”的双向融合,既是教师面临的创新性课题,也是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及“四史”教育指示精神的必然要求。

历史融入思政课堂。将历史研究方法融入高中思政课堂,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而且也拓展了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新视野。历史学科有许多重要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比如考据法、读史证信、孤证不立、比较史学、二重证据等。高中思政课教师应该强化对这些重要史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将其引入高中思政课教学,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讲“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时,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历史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阶级社会是如何产生的,社会又是如何从低级阶段过渡到高级阶段的。

将历史元素融入高中思政课堂,尤其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鲜活的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等融入思政课堂,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有利于学生从内心真正接受思政课堂的教学内容。历史学科有许多思政课需要的新素材,对提升学生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大有帮助。比如,在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时,思政课教师就可以充分挖掘和运用相关的历史素材,将相关的文献、图片、影像等资料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切实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

思政融入历史课堂。思政理论可以为历史课堂提供方法论指导,使历史课堂教学更有高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改造世界的方法,不仅是认识、改造主客观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构建高中历史课堂内在逻辑的主要方法。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改造世界的方法,掌握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等理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内在演变的逻辑。比如,在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时,教师应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融入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要变法,以及如何变法才能满足当时的生产力发展需要。

思政课也可以为历史课堂提供丰富的素材,使历史教学更有厚度。思政素材随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对于创新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用历史眼光看待当下、直面未知的能力不可或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以来,思政素材更加丰富,高中历史教师应该认真学习,深刻体会其基本要义和丰富内涵,将其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比如,在讲“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时,历史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开发统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法治中国建设以及全面推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等内容,将与之切合度较高的思政素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增强历史课的说服力,切实引导学生认识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从内容来讲,高中历史教材与思政教材本就有许多重叠之处。实现高中思政与历史双向融合,使思政课有历史新元素、历史课有思政新元素,从而使教师更容易引导学生从内心接受高中政史内容,对于增强学生思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大有裨益。

(作者分别系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贵州省铜仁第十五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4年06月26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