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名单公布后,山东省淄博市基础教育研究院院长孙水英的微信“嗡嗡”响个不停。原来,在公布的名单里淄博市获得了6项二等奖。祝贺信息从四面八方涌来。
那个时候“进淄赶烤”让许多人知道了淄博,但之前无论经济发展还是教育影响力,淄博的存在感都不是很强。其实,不被外人知道的是默默耕耘的淄博教育人自2012年就出台了《淄博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法》,从2013年起连续组织了九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评选,正是有了这些探索性和长远性的坚持,在先后三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中,淄博市分别获得了2项、5项、6项二等奖,在地级市中这样的成绩格外耀眼。
“除了数量的增加,我们也做到了学段的全覆盖。”孙水英说,“从0到1再到N是厚积薄发的过程,也是不断突围的过程,我们未曾骄傲,只有不断前行的笃定和动力。”
科研为成果培育提供土壤
哪怕过去了13年,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副校长耿文超对自己立项第一个淄博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时的窘境还是无法释怀。当时因为不会写课题申报书,他就拿别人的立项书照着葫芦画瓢。“东拼西凑没有科学规范性、缺少上位的提炼……”在入校指导环节,时任市教科所所长魏耕祥给了他当头一棒。
批评归批评,魏耕祥又手把手教他怎样检索资源、规范书写,重新修订后耿文超的第一个课题立项了。
让耿文超没想到的是,懵懵懂懂中埋下的科研种子在他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像一根尽情攀爬的藤,在不断向四周蔓延的同时,果子也在不停生长。
“重视科研是淄博市教育发展的传统,2014年以前还没有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时我们也是真抓实抓。” 淄博市基础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贾素知多年来有时间就深入一线帮助学校、教师做好科研指导,她坚信“教师把教学中的问题形成主题,再通过查阅资料、建立教学模型、开展实践等一系列研究,教师的学习力、研究力自然会提升上来”。
据统计,自2016年以来,淄博市先后有“智障儿童艺术康复课程的开发研究”“童心悦读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研究”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偏远乡村学校走向优质的路径研究”3项课题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小学生学科能力多元评价实践研究”等32个项目获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小学教研员胜任力现状及提升的实践研究”等350余项课题获省教育科学规划和省教学研究课题立项。正是如此高立项率、高质量的课题为优秀教学成果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科研为教学成果培育提供了土壤,这是淄博教育人的共识。正是基于这一共识,各区县日益重视科研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同时积极探索路径方法,让科研与成果培育的链条相吻合。
面对一线教师成果培育能力弱、研究时间有限、理论与实践有差异等现实问题,博山区从常态工作科研化、行动研究常态化、教育科研专业化、专业成长方案化四个方面积极探索成果培育路径。“获得成果奖只是一个节点,获奖前的研究、培育,获奖后的推广、提升是重点。”博山区教育事业发展中心主任王玉强说。
高新区是一个功能区,以经济建设为主,两年前刚刚成立教体中心,“我们从区级小课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如今除拥有1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外,省市级课题立项率基本保持全市前列,课题的丰硕为教学成果培育奠定了基础。”高新区负责教育科研的张启军说,“我们以‘课堂中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为依据,在优秀课题结题后鼓励学校持续研究,扩大推广,努力培育教学成果。”
从淄博市各区县、学校的成果培育过程中不难发现,课题管理的精细化和过程指导的精准化是提高成果培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淄博市通过“评审严组织,开题求实效,中期严督导,结题高标准”的课题研究精细精准过程管理,提升课题研究的学术规范和研究成果的科学表达,打通了课题到成果的通道。
“提升课题研究的认同度、增强课题研究的成果取向度、用成果培育提升课题研究效度,这是课题转化成成果的三条路径。”博山区课程中心副主任尹连春说,“成果是出口,是检验科研成果的‘钥匙’。”
“众人拾柴火焰高”
自2011年立项“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实践研究”第一个市级课题开始,耿文超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了。
从2016年获得淄博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到2018年获得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再到获得第二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耿文超的个人经历给我们呈现了一名教师从普通教师到市名师、省名师再到国家名师的成长历程,也看到了一个教学中的小问题从立项研究再到成为优秀成果的生成历程。
让耿文超记忆犹新的是2017年市基础教育研究院教科所组织的教学成果提炼,从开展过程到理论依据再到成果系统提炼培训,专家给予了全方位指导,让他对教学成果有了系统的认识,也让他在2018年摘得第一个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同样的经历也发生在市基础教育研究院语文教研员段岩霞身上。段岩霞原是高青县一名普通语文教师,2006年为解决学生写作缺乏鲜活体验的问题,她跟随原市初中语文教研员崔雪梅做“体验式作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课题,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2010年,课题结题后她参加了淄博市组织的课题选题培训会,掌握了从问题到课题规划设计再到开展研究的基本步骤,开始尝试独立申报课题。在市县教研部门的指导下,她主持的第一项课题“生活化写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于2013年11月通过立项。
2016年12月该课题通过结题鉴定,后来又获得2017年淄博市第五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2018年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第二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看到成果的‘火苗’,通过众人拾薪加柴,让火燃烧得更旺。”孙水英说。“成果培育就是要小台阶铺起来,搭建起区(县)—市—省—国家的进阶路径,不能望洋兴叹,而是把步子走稳、走实。”
为了让一线实践中的“火苗”形成燎原之势,淄博市基础教育研究院教科所将成果培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并通过年度申报的方式按照重大培育成果、重点培育成果、前瞻培育成果三类对培育成果实行分层分类清单管理,实现成果培育指导的精准化和成果培育工作的持续滚动。
2012年翟艳丽到高新区实验幼儿园任园长,作为高新区第一所公办幼儿园,发展面临着年轻教师多、经验不足、对区域活动开展无从下手等问题,翟艳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在幼儿园发起走班教学实验,并于2016年立项了“特色班级背景下混班游戏行动研究”这一课题。当市教科研团队入园指导时,发现该实验项目非常有价值,就将其纳入淄博市重点培育成果,全程跟踪并进行指导,经过近十年的持续研究,“自主选择·个性发展·多元联动:幼儿走班游戏教育的实践研究”获得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乡村学校是成果培育的洼地,在高新区第八小学校长傅琴主持的“乡村学校‘五农融合式’育人模式的十二年探索”这一成果培育过程中,淄博市基础教育研究院将其纳入重大培育成果,先后邀请高校教授、教科研专家、获奖成果主持人等从教育理论的引领、成果申报的准备、成果评审的要点等方面进行专项分析和解读,整体提升了成果的水平和质量。正因为有了这些支持,这一成果获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享受到淄博市教科研“红利”的段岩霞,以更大热情投入到教学研究中。2019年7月,她的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融合·建构·创新:初中语文专题读写教学研究与实践”通过省教育厅立项,被淄博市纳入重大培育成果。为了提升成果培育的精准性和科学性,市基础教育研究院带领专家帮助她进一步厘清解决问题思路和回溯已有探索,并搭建平台推荐项目组赴枣庄、菏泽、潍坊等地进行经验交流。2022年,这一成果获得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重大培育成果、重点培育成果和前瞻性培育成果各有侧重,也各有培育路径和方式。”因为长期跟踪指导,贾素知对每个成果的培育过程、发展经历如数家珍,“在这样的机制下,三类清单项目管理目标明确、互通有无,实现了淄博市成果培育的可持续发展。”
结出更多的“果实”
自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颁布后,面对新课标中18个任务群如何落地、怎样与教材结合的现实考量,耿文超依托前期开展的“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实验研究”“高中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实验与研究”“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主题实践活动策略研究”三项教改实验经验,形成了“学习任务群驱动的高中语文活动化课程建构与实践”教学成果,该成果在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得二等奖。
这一成果的提炼也是一波三折,从“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高中语文主题活动课程开发研究”到“基于语文任务群的高中语文主题活动课程建构与实践”再到“学习任务群驱动的高中语文活动化课程建构与实践”,三易其名。
“第一个名称‘核心素养’范畴过大,指向不明确;‘课程开发研究’只限定于课程的开发,没有最重要的实践工作。第二个名称‘基于’与‘任务群’不搭配,‘主题活动’范围较小。直至最终确立第三个。”整个研究过程得到了各级教科研领导的支持,耿文超笑称“优秀是被逼出来的”。
面对众多的国家、省、市、区教学成果奖,评审出来后如何用好也考验着淄博教育科研人的智慧。
有了两项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助力,桓台第一中学无论教学质量还是教师队伍建设都有了质的飞跃,在“县中塌陷”这个背景下学校发展势头强劲。“县中生源整体素质没有市区学生好,但学生出口不错,接下来我们要探索推动小初高贯通培养,从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让学生思维不断‘冲顶’,跳一跳摘到属于自己的桃子。”桓台第一中学校长王丽霞有了新的规划。
博山区抓住省、市级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契机,通过组建一个项目核心团队、确定一个学科研究主题、建立一个常态化工作机制、建成一个课程资源中心、培养一支骨干名师队伍、凝练一批教育科研成果的“六个一”推进教学成果的推广与转化。
“不为了成果而成果,成果培育的过程也是区域和学校教改实践提升总结的过程。”博山区教体局局长刘宁说,“我们要承认并接受,有时候即使我们努力了,也不一定培育出教学成果奖”。
淄博市基础教育研究院教科所所长高立平说:“淄博市历来重视优秀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自开展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评选以来,便以‘共享优秀科研成果,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为主题,精选每届优秀获奖成果,通过组织报告会、现场观摩、学科教研活动、示范性教学、专题研讨等多渠道、多层次的推广活动,扩大成果辐射影响范围。”
2020年,淄博市被教育部确立为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同年出台《淄博市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指导意见》,确定了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的基本过程和步骤,主动为优秀教学成果搭建推广渠道和平台。同时,借助示范区建设契机与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持有方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等建立成果推广共同体,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实现了从模仿、学习到迁移、创新的转变,探索形成了在成果转化应用中实现优秀教学成果培育的良性循环。
“通过推广上海教研范式,桓台县实现了教研方式的改革和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及教师专业素养的快速提升。” 桓台县教研室主任王海军不无感慨地说,“桓台县是成果推广应用最大的受益者。”
段岩霞于2023年2月调入淄博市基础教育研究院。成为教研员后,她开始帮助一线语文教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张店区第八中学语文教师张晓莉在教学中尝试开发了《跟着歌曲学写作》《四时之诗》《经典咏流传》等一系列有情、有趣的课程,还在学校开设文化讲坛课、创意写作课,发展学生的创意读写能力。虽然这些课程很受学生欢迎,但一直是零碎的经验,没有进行系统的梳理,张晓莉也没有成果意识和深入研究方向。
看到这么好的经验,段岩霞就帮助张晓莉确定了“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初中语文‘创意写作’教学实践研究”这一课题。2023年9月,这项课题通过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立项,张晓莉也顺利入选第五期齐鲁名师建设工程。
圈层式的培养体系、成果主持人的反哺、持续滚动的成果培育链条,孙水英说:“我们将原来的工作重点从立项课题向两端延伸,一方面强化选题指导,另一方面强化成果意识,用优秀成果的推广应用带动教育教学的深度变革,为淄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其实,在孙水英内心还有些许遗憾,淄博市一直在二等奖里打转转,她希望获得新突破。“成果评审不是一个静止的结果,既是评,也是培育,还是提升,我们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不足,力争有新的突破。”这是她的不甘,也是对未来新的期待。
《中国教师报》2024年07月03日第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