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山东省烟台市一直致力于学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究与实践,先后出台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关于进一步深化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意见》《素养导向的小学学科发展与提升行动计划》等若干文件,从标准体系、技术开发、结果运用三个方面推进区域学业质量评价改革,为区域学业质量评价改革提供专业引领。目前,我们已构建起“基础+增量”“知识+素养”“过程+监测”三种评价模型,初步形成了基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多维评价构架。
明确评价目的,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评价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学生平等权益、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等。烟台市区域学业质量评价的创新实践综合考量区域内学校师资、生源、硬件等方面的差异性;体现结果与过程、定性与定量、优良与合格、基础与发展等方面数据分析的综合性;反映关键数据动态分析,勾勒学校学业发展电子肖像的真实性;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强调立德树人,坚持全面均衡发展的科学性。
建立学业质量监测数据库和教学过程评估数据库,数据的采集遵循“坚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导向、坚持过程性导向、坚持真实性导向”三个原则。收集的数据来源可靠、可信、可分析。数据收集类型主要包括“学”和“教”两方面,即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的数据和教师教学常规质量监测数据,全面关注学生学的过程和教师教的过程。
设置评价内容,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基于核心素养,全面真实反映学校教育教学基本状态及发展趋势样态的评价目的,明确评价关键指标。一是静态基础指标和动态增量指标:对学校全体学生学科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掌握、学优生培养、学困生转化、学生学科学习及格率、特长生培养等方面进行监测,尊重学生成长的动态性和发展差异性,通过数据分析学生学业发展状态和成效;二是课程评价:通过课程引领和课程建设指标在周期内的数据变化,采用对课程实施水平进行评估、督导,以及过程性检查评价等方式,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和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促进教研部门和学校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革新机制。
通过数据分析方法对某一个节点数据进行横向对比,呈现校与校之间学业质量发展的差异性;对多个节点采集的数据进行纵向对比,呈现学校个体学业质量发展趋势的升降状态;将横向与纵向所得数据分析结果综合对比,给每所学校学业质量恰当、科学、真实的评价,全面呈现学业质量发展态势。区域建构评价模型,并对比生成的数据,分析数据形成的过程、影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找到区域内学校、班级、学生个人学业质量差异的原因及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发现教育教学重难点,促使学校、教师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实现评价即管理、评价即教学、评价即发展的评价功能。
应用评价工具,强化信息技术同评价深度融合
建立学业质量监测和教学过程评估数据库,呈现与学校学业发展质量有关的关键数据,包括学生学业质量相关数据、学校课程实施水平相关数据。基于对数据的纵横对比分析、动静相合对比分析,优化结果评价,引入过程评价,强化增值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工具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真实性。对学校学业质量数据进行多元、多维分析,探寻数据背后的管理、教学、学习的信息,提供策略改进建议。
根据评价目标、基本原则,建构基于数据分析的中小学校学业评价模型。一是“基础+增量”评价模型:“基础”衡量学校学业质量的绝对值,“增量”衡量学校一定时间内的教学质量变化情况,评价模型给两部分分值赋予一定的权重相加,确定基础分值和增量分值的占比,综合量化区域内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发展水平。二是“知识+素养”评价模型:通过学业质量监测数据分析,对知识掌握程度评价,与学科学习习惯、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程度评价相链接;将数据分析结果与教师教学策略的完善和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策略的完善和学习习惯养成相链接,指导教师教学改进和学生学习提升。三是“过程+监测”评价模型:将教与学的态度、教与学的发展态势纳入评价体系,通过教学计划评价细则表、听评课情况评价表、常态课堂教学评价表等评价量表,对学校、教师教学过程中影响学业质量的关键环节进行定性督导评估。
通过以上模型数据的对比、分析、运用,帮助学校找到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帮助学科找到教学研究的聚焦点,帮助教师找到教学改进的薄弱点,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进步的提升点。
应用评价结果,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评价的实施及结果的运用关键在于“改进”与“发展”。经过实践,“基础+增长”模式、“知识+能力”模式和“过程+监控”模式三个模型能够相互协作,形成综合评估框架,构建全面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在准确反映学生在学术成就上的表现的同时,衡量学生个人成长和核心能力的发展情况。借助这个评价数据平台,教育工作者能获得宝贵的见解,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同时,地方教育管理者也可以使用这些数据制定更为宏观的教育政策和进行资源分配。
此外,多元化评价模型还改变了地区内传统的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实现了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多样性,促进了区域学业质量提升和高质量发展。这种转变不仅关注结果,也注重过程和学生的进步,从单一的学生评价转变为涉及学校、学科、教师和学生的多元化评价,从单纯基于知识点的评价转向更加关注学科整体价值的评价。这帮助教育管理部门全面了解区域内各学校的教学质量、发展状况和质量差异,组织和实施区域性的评价活动,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的教学水平全面提升。
总之,评价体系要想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就需要遵循一套系统化、科学化的流程,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指导性。我们需要继续围绕问题诊断、目标设定、方法与路径选择、成果标准确立等关键环节深入展开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区域性学业质量评价的创新实践,有效识别并解决制约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问题,制定针对性强、实效明显的教育政策,进而实现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均系山东省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师报》2024年07月03日第1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