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总编七日谈

“靠兴趣向前走”才会有顺风

发布时间:2024-07-09 作者:储召生 来源:中国教师报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罗兰(Henry Augustus Rowland)在1883年8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为纯科学呼吁》的文章,其中有几段与中国有关:

“我时常被问及这样的问题:纯科学与应用科学究竟哪个对世界更重要?为了应用科学,科学本身必须存在。

假如我们停止科学的进步而只留意科学的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人以来他们(在科学上)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科学的应用,却从来没有追问过他们所做事情中的原理。这些原理就构成了纯科学。

中国人知道火药的应用已经若干世纪,如果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探索其特殊应用的原理,他们就会在获得众多应用的同时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因为只满足于火药能爆炸的事实,而没有寻根问底,中国人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进步。我们现在只是将这个所有民族中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当成野蛮人。

然而,我们的国家也正处于同样的状况。”

罗兰文中借当时的中国来说事,批评的是美国1883年的科研状况。今天的中国当然早已改变了“野蛮人”的形象,但不太重视纯科学(基础研究)的现状,与100多年前的美国也差不太多。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国家已经释放出对基础研究高度重视的明显信号,但不出意外的话,今年顶尖大学的基础学科还是难以招到最好的学生,比如各省的“高考屏蔽生”。

“高考屏蔽生”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与社会、家长和教师有意无意中长期灌输的功利性教育不无关系。

长期关注创新人才培养的清华大学教授钱颖一,把创新的动机分为三个层次:短期功利主义,创新是为了发论文、申请专利、公司上市;长期功利主义,创新是为了填补空白、争国内一流、创世界一流;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创新是为了追求真理、改变世界、让人变得更加幸福。

钱颖一因此认为,我们之所以缺乏拔尖创新人才,除了缺乏好奇心和想象力之外,主要是在价值取向上太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态、成王败寇的价值观,导致诸多的抄袭、复制,少有真正的创新,更不太可能出现颠覆性创新。

那么,如何避免灌输这种功利性的教育呢?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孩子遵从自己的学习兴趣。

孩子的学习兴趣从哪里来呢?今年6月底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大奖”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认为,在学校的时候,花最少的时间得最高的分数,就会有兴趣;花很多时间学习却得零分,就不可能有兴趣。丁肇中以自己为例说,大学时物理、数学都是花很少的时间得很高的分数,所以很有兴趣。曾经有一位博士生毕业时告诉丁肇中,他对物理没兴趣,想去学医。丁肇中愉快地给他写了推荐信,现在这名学生已是著名的医学专家。

丁肇中年轻时刚到美国密歇根大学读本科,老师便建议他别学机械工程而改学物理,尽管前者更容易找到工作。丁肇中的母亲尤其反对他转系,并且告诉他学物理要特别有天赋才行,意思是说他没有什么天赋。但丁肇中还是坚持要学物理,他明确告诉母亲:“一个人在世上只走一次,要靠兴趣向前走。”

丁肇中所说的“靠兴趣向前走”,实际上也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学习成绩突出并不完全是依靠兴趣而来。以国际奥数竞赛为例,这本是给对数学有兴趣、学有余力的高中生准备的一种有益的学科拓展活动。本来是少数人的游戏,却因为名牌学校的青睐,现在早已变成了数学培训,延伸到了小学不说,还尽是一些解题技巧的灌输,已经偏离了数学思维训练的本质。

1986年把国际数学奥赛引入中国的杨乐院士,生前曾多次对奥数的异化提出批评。杨乐认为,人的成才好比马拉松赛跑,如果前几百米或者一两千米就把体力耗尽,后面的长距离怎么能跑得下去?有些机构将课外学习办成赚钱的产业,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作为幌子,实际上这是以赚钱为目的,增加家长和社会焦虑感,是糊弄人的,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没有什么关系。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奥赛实际上成了“敲门砖”。家长和教师给孩子灌输一些功利想法,会影响到孩子作出偏离纯科学的选择。比如许多学纯数学的人,会纷纷转身应用领域,甚至改学金融工程,投身投资界。杨乐甚至认为,对于有天赋的孩子,要有远大的追求——为科学和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而不仅仅是考虑职业和出路。

今年7月是“双减”政策实施三周年。“中专生数学天才”话题持续发酵,也引发全社会对数学和科学教育的高度关注。以上引用了罗兰、丁肇中、杨乐等名家的观点,希望能给为孩子找暑期辅导班的家长一点启示。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Lucius Annaeus Seneca)说,“如果你不知道要驶向哪个港口,那就没有顺风”。

《中国教师报》2024年07月10日第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