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记者手记

时间的流变与“改革”的接续

发布时间:2024-07-09 作者:本报记者 褚清源 来源:中国教师报

与那些为“稳大局”而“守旧局”的学校不同,选择改革的学校便意味着拥抱挑战和不确定。目之所及,有学校为“破困局”而改革,有学校为“应变局”而改革,也有学校为“开新局”而改革。记者走进的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三四中学的改革则是三者兼而有之。

在一三四中学7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有近40年的发展与课堂改革有关。从家长眼中的“不好好学习就送到一三四中”的薄弱学校,到破局成为当地教育质量的领跑者,一三四中学的华丽转身早已在业内成为美谈。

谈到“破困局”,要从一个关键人物说起。时间拨回1985年初,时任校长李锦韬“临危受命”。那个时候,你能想象到的薄弱中学的样子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印记。李锦韬最终选择从课堂变革来破局。他提出的“四个转变”,即变课堂为学堂,变传授知识为培养能力与品质,变学会为会学,变“一刀切”为因材施教、分类推进、培养聪明才智和特长。这在20世纪80年代可谓“一股清流”。

改革的结果众所周知,学校不仅成了家长眼中的好学校,还成了全国教学改革先进集体。李锦韬个人也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后来还成为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确切地说,一三四中学的改革基因就是从那个时候被植入的。作为继任者,接过改革接力棒的傅巍川对前几任校长一直念念不忘。在他的讲述中,一三四中学的课改轨迹逐渐清晰起来。

继李锦韬校长之后,一三四中学又历经张锡华、周琦、吴艳、邓华、汪永海、王欣强等6任校长,每一任校长都没有推倒重来,而是在传承既有经验的基础上再出发。多年来,从“伙伴式课堂和主动发展式课堂”到倡导“模式后个性化教学”和彰显教学智慧集群的“五维融创”课堂,一三四中学的课堂改革是分阶段的,但从来不是割裂和肢解的。

每一任校长都能不断开始,却从来不是重新开始。改革在一三四中学成了一种常态,也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他们的改革接力形成了以改革为显性特征的文化共同体。

显然,把过去的优势“传承”与“接力”并迁移到当下乃至未来,已成为一三四中学持续“保持优秀”的重要秘密。为什么一三四中学能在改革的路上一直保持高位发展?为什么近40年来能在课堂改革的秩序里与时俱进、不断接力?

如果说李锦韬校长是一三四中学的“破困局”者,那么后任校长让一所优秀学校变得更优,不断“应变局”“开新局”,则需要有更大的勇气和智慧。

对于1998年大学毕业就在一三四中学工作的傅巍川来说,在一个环境里浸泡久了,他非常清楚学校要从哪里出发,到哪里去,要继承什么,创新什么。

当记者继续追问“传承与接力的秘密还有哪些”时,傅巍川说,因素还有很多,但这似乎是一种默会知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学校的“求是”文化。“是”在一三四中学的校本化解读里就是“规律”,他们一直倡导“在解决问题中发现规律,在探索规律中凝练智慧,在智慧运用中不断创新”。于是,“求是”成了课堂改革的路标。这也让一三四中学的课堂改革有了更高的立意。不管处在哪个发展阶段,学校都能始终以“求是”为指南和灯塔。

记者观察到的另一原因是学校对“知识管理”的重视。在一三四中学,校本知识管理是一项战略性工作。学校专门组建了校本知识学术管理委员会,旨在让经验逐步从零散走向系统,让成果从经验化走向理论化。有人说,组织最大的浪费是经验的浪费。而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凝练、共享,让成果的价值得以最大化发挥。“课改知识管理是课改知识生产的延伸,通过知识管理让每一位教师、每一个教研组都成为成果的富矿。”傅巍川说。

傅巍川的新书《构建教学新样态》即将出版。在这本书中,他梳理了近40年来的改革历程。“出版这本书就是为了总结一路走来课堂改革积淀下的经验”。

近40年的时间流变,一三四中学构建了一个开放的教学实践场,他们的课堂改革是对学校“求是”价值观的守护,也催生了新时期优质中学接续改革的成功样本。

《中国教师报》2024年07月10日第1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