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近30年的工作历程,我从乡村中学教师到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再到如今的县教体局局长,工作和职务经历了多次调整,工作重心也随之发生多次变动。但无论身在何处、身居何职,伴随我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就是读书。可以说,阅读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谈起读书经历,我感觉自己度过了需要、习惯、生活三个阶段。刚参加工作时,出于克服职业发展本领恐慌的需要,我的阅读往往带有功利性,就是为业务而学。师专毕业后我在一所乡镇中学做语文教师,有前辈提醒我:我们是普通农家的孩子,不要因为自己水平低或不负责任而耽误孩子,为了教师的职业良心要不断阅读和学习,做一个称职的教师。
前辈的警示引领我爱上了读书,同时也开始带领学生阅读,我对阅读教学的重视也慢慢取得了成效,所教班级语文成绩通常是同年级最好的。后来由于工作变动,我进入县政府机关工作,此后19年阅读已然成为一种习惯。每当拿起书,我总能感受到文化的呼唤和精神的激励,让自己沉静又向上。
在我的工作笔记本上勾勒记录着各种各样的“关键词”,我习惯运用“思维导图”将所读、所思、所想记录下来,这样积累下来就织就了属于自己的阅读知识体系网。在担任县教体局局长前,我读的书很杂,政治、史学、经济、社会、哲学等各类书都有涉猎,如今我的阅读会更多关注教育的发展,我的“吾记日记”“幕布”等手机小程序中林林总总记录的也大多是我的“教育构想”。比如,在《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中,我认识到学校发展“做有秩序的教育”的重要性;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中,我领悟出学校只有树立品牌意识,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教育,才能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总之,阅读就像一条绳索,随时随地为我带来思想的启迪,让我不断看清自我,增强本领和底气。
说起阅读对于实际工作的帮助,无论对我个人成长,还是对区域教育发展,阅读所起到的作用都是实实在在的。2019年1月,我被任命为夏津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时隔19年我又回到了曾经熟悉但又陌生的教育系统,这也唤醒了我心里那颗埋藏多年的教育梦,让我有了更多机会和更大舞台将自己的教育理想付诸实践。
为此,我开始有意识将更多精力和志趣投入到教育理论专著以及文史哲、心理学等领域书籍的研读上。在大量阅读教育类书籍的同时,我也深入教育一线开展广泛调研,摸清夏津教育的现状和教育生态的轮廓,看清弱项与短板所在。一段时间下来,更让我坚定了一个信念——阅读不仅能够涵养一个人的气质,更能塑造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教育的精神风貌。对于个人来说,阅读是陶冶情操、修养心性、构建幸福精神世界的根本途径;对于教育来说,阅读是基础的教育路径和教学手段。正是基于这种对“阅读能够重构一方教育生态”的深刻认识,我下决心走全县域阅读推广之路。
在推进过程中,我围绕优化全环境育人的教育生态,坚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大事来抓,依托夏津县家校共育研究中心全面实施“书香家校一体化星级建设工程”,构建起“县—校—班—家”四位一体的组织管理体系,探索出一套“书香教师”“书香少年”“书香家庭”“书香班级”“书香校园”的五星晋级评价体系,通过“书香校园”建设推进“书香班级”建设,进而带动“书香家庭”建设,引领教师、学生、家长共同阅读。同时,依托校长成长学校实施“校长读书工程”;结合教师成长共同体建设开启“读百家经典,做智慧之师”教师阅读计划;推动阅读深度融入学校发展、师生成长、课堂教学和全环境立德树人体系建设,让阅读成为校园随处可见的风景。
回顾5年来的推广之路,在“书香家校一体化星级建设工程”推动下,全县学校均结合各自办学特色打造多品书香阅读活动,丰富“春秋夏津·尚书阅享”品牌内涵并取得丰硕成果。如第二实验小学将阅读作为家校共育的重要抓手,常态化开展“最美书香榜样家庭”展播和班级书香文化评比活动;胜利希望小学把阅读与“双减”工作紧密融合,在课后服务时段全面开展“阅读启智,剧诵精彩”课本情景剧展演活动……截至目前,全县先后有1所学校入选教育部“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教育项目应用校”,3所学校获评“省级书香校园”“省级甲骨文特色学校”,15所学校获评“市级书香校园”“市级中华经典诵读基地校”“市级阅读教研基地”,项目实施团队应邀为湖南各地市的书香校园建设作巡回讲座,为推动全民阅读提供了夏津方案。
下一步,我们将秉持大阅读理念,进一步深化提质“书香家校一体化星级建设工程”,构建读书活动系统体系;持续优化校园读书生态,丰富全学科阅读资源库,探索“全学科阅读”模式,持续引导校长、教师、学生、家长读好“有字之书”,读活“无字之书”,实现由“阅书”到“阅人”到“阅事”的全生活场景阅读,推动“以书香树人、以书香润家、以书香兴校、以书香强县”阅读生态的提质升级。
(作者系山东省夏津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
《中国教师报》2024年08月21日第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