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年轻的一线教师,我有许多困惑:怎样理解现在火热的“大概念”,为什么传统教学模式如今不再走得通了,核心素养要如何培育,教学设计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培养“未来的人”?如果能静下心来细细品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我想一定会有不少收获,形成新的思考。
中国教师报暑期共读活动微信群开放后,每个人都能提出疑问并获得他人的解答和建议,也有机会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理解,大家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洞见的共读环境,这是我获得的最大“福利”。
在此次活动中,约65%的教师来自小学,约20%的教师来自初中,约11.5%的教师来自高中,还有来自大学的教师。不同教育阶段的教师都对《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展现了浓厚兴趣,期望学习和吸收新的教育理念,而本书的内容也跨越了学段的界限,为不同层次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在共读活动中,我们采取了微信群讨论分享与线上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微信群作为一个即时沟通的平台,让大家能够随时分享自己的阅读笔记、心得体会,同时也能对他人的分享进行评论和讨论。我们还开通了线上平台,提供了一个系统、规范的交流场所,大家在这里提交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印象深刻的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观点的输出与分享中,而不只是作为一个“潜水”的旁观者。有人在朋友圈写感悟,有人在公众号发文章,有人在博客写感想,就连我也忍不住重新开始写起了博客。
对于阅读,许多教师感到困难的原因,一是难以坚持,没有读书“搭档”;二是不知如何下笔写阅读笔记。第一个问题在共读群里解决了,第二个问题则由共读编辑褚清源为我们送来了“温暖”。在开营仪式上,褚老师介绍了 “3211”结构化写作法——3句最受感触的话,2点个人思考,1个自己的问题及1个行动。这个方法简单易行,又极具实效,让许多原本对写作阅读笔记感到困惑的教师找到了方向。大家纷纷开始实践这一写作法,并分享阅读成果,真正做到了“我读、我思、我收获”。
在共读中,大家互相督促,共同坚持。每当有教师遇到疑问或者难以理解的地方,便会发到群里,大家集思广益,共同探讨,直至问题得到解决或继续开展新一轮的发散性讨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阅读者,却又不是孤独的阅读者。
借助这次共读活动,我开始第二遍阅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比起第一遍囫囵吞枣式读,一个人埋头苦读,这次我在细品中产生了新的感悟,在讨论中激发了新的思考。为何教学要“追求理解”?因为我们的教育必须“为未来而教”,真正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书中提出了“逆向设计”法,即阶段1先确定预期结果,阶段2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阶段3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我想,设计“为未来而教”的课程也是一样的。“为未来而教”的预期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他们未来必需,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的那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即“核心素养”。“为未来而教”的评估依据,即学生在接受教育后是否具备了“面对未来”的能力。很可惜,时代瞬息变化,信息爆炸、技术革新不断,人工智能浪潮冲击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未来的模样难以预测。
面对这样的困难,如何确保我们的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面向未来”的能力和素养?而这正是有趣的地方,因为未来不可预知、变幻莫测,学生需要的“未来能力”正是敢于面对未知挑战的能力。这是为何要强调追求“理解”的重要性所在。理解意味着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内化,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面前,展现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每一次我们为学生创造的真实性挑战,都是未来的一次“预演练”,这是多少传统纸笔测试都无法比拟的。重要的是,将来学生走入社会,应对种种复杂多变的新挑战时,因为具有了这样的素养,能够较为从容地处理和应对,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和创新力。
在“为未来而教”的视角下,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书中“大概念”和“基本问题”的意义和重要性。作者通过实际调查和计算发现,教师绝无可能事无巨细地将课程标准里所有要求的知识讲授给学生。同时,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专注事实性知识的诵记学习必须成为“过去式”。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重要、最核心的教学内容,以最为合适的方式,帮助学生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地形成持久性理解,才是真正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将纷繁复杂的学习内容进行层级梳理,主要可以分为三层:外圈是“需要熟悉的知识”;中圈是“需要掌握和完成的重要内容”;最中心的内圈是“大概念与核心任务”。目标的主要指向就是关注具有统领价值的“大概念”。大概念指向学科本质,具有极大的迁移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能被应用于许多其他的探究和问题——包括“未来的问题”。
除了理论性的知识外,书中还提供了多种促进“理解”的实操性工具辅助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如GRASPS架构、图形组织器、基于理解六侧面设计评估表等。以我印象深刻的GRASPS架构为例,有效评估的表现性任务需要设定一个具有挑战性和可能性的真实世界目标,但我之前并不知道如何设立并清晰描述这样的任务。GRASPS架构的每一个字母对应一个任务元素——目标(Goal)、角色(Role)、对象(Audience)、情境(Situation)、表现或产品(Performance/Product)和标准(Standards)。按照此方法像“填表格”一样制定任务,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目标和指导,也为教师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成为教师教学设计的“脚手架”。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
《中国教师报》2024年08月21日第7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