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到这儿还没结束,后续你看了吗?”“真的吗?在哪儿买的?”短短几分钟,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第四小学(简称“乌丹四小”)学生师芮浩和牟俊锡因为共同关注《三体》而成为朋友。从《三体》到《红楼梦》再到《四世同堂》,孩子们自由交流阅读心得的场景成了学校最美的风景。
全天候、全方位、全学科打造教师、学生、家长共同阅读的书香氛围,积极进行成果展示与评比,让书香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是乌丹四小建校10年来着力打造的“3321”读书工程,即“三全三同两展示一评比”。
走进乌丹四小图书室,目之所及是各式各样的书架,3万余册藏书成了学生最好的精神食粮。在书架之间错落分布着一张张书桌,搭建出一个舒适的阅读空间。每周除固定的阅读课,学生还会根据班级顺序依次到图书室读书。
教学楼一层走廊上贴有许多学生身穿“博士袍”的照片。校长于学海介绍,每学期学校都会根据学生的阅读数量和质量评选班级“读书小博士”,并将照片悬挂在走廊墙壁上。“入选的孩子看到自己的照片被贴在墙上觉得是特别光荣的事情,读书的劲头更大了。”于学海说。
教室是书香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在这里每个班级都设有“图书角”,由学生自主捐赠,每学期进行更换,实现学生间的图书资源共享。图书角旁边是学生阅读后创建的“特色文化墙”,祖国风景、四大发明、英雄人物等都被孩子以文字、绘画、拼贴等方式展现出来,尽显书香少年的风采。每个教室门口的墙壁上还设有开放式书架,保证学生无论在班内还是班外都能随手打开一本书。
每天清晨,乌丹四小的学生以晨诵开启黎明;每天傍晚,一、二年级进行亲子共读30分钟,中高年级快乐阅读40分钟。阅读慢慢融入生活,也成了乌丹四小学生的一种习惯。
自建校以来,乌丹四小始终践行“阅读生活化,学习终身化”的理念,力争让学生进行全天候、全学科阅读。在该校教师邢艳艳看来,读书的关键在于积累,而长期积累离不开阅读习惯的培养。“我们班晚上的阅读时间是8:20—9:00,有的孩子这个时间恰好不在家,他们就在车上读书。”邢艳艳说。
暑假,乌丹四小鼓励学生开展假期阅读,具体包含“语文主题阅读丛书”、统编语文“快乐读书吧”中要求阅读的书目等。当记者问到学校推荐的书目类别是否有侧重时,参与座谈的教师说,学校更重视“全学科阅读”,只要学生有兴趣,书的类别不会加以限制。
一年级语文教师赵荣认为,小学老师是学生的启蒙老师,为孩子推荐名人传记、数学、科学甚至生物学等非文学类书籍也是应该做的。“学生的阅读力是学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学科阅读能够让学生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融合,这对他们是有益的。”赵荣说。《三体》中的事件能否成为现实?鲁迅的《狂人日记》隐含什么深意?《海底两万里》中的潜艇发动机是否真实存在?这些由阅读产生的问题,终将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乌丹四小学生为什么如此爱读书,这与教师争做“领读人”有关。乌丹四小教师尽己所能付出耐心与时间,并利用多种方式激励学生阅读。学校定期举办“教师读书沙龙”,每周至少两名教师将自己的读书体会录制成音频发布在学校公众号上,向全校师生分享。
吴凤红就是这样的领读人。她任一年级教师时,每天坚持用直播的方式带领学生读书。孩子在听老师分享书中有趣之处时,逐渐感受到了书的魅力。后来,吴凤红开始让学生轮流“领读”,学生经过认真准备,也都有模有样地当起了“小老师”,向同学分享好词好句和自己的阅读感悟。
当时,班内有一名蒙古族学生,一年级刚进班时几乎不能用汉语顺畅交流。由于语言问题,大家能迅速理解的句子他却需要反复解释才能理解,读书速度慢且吃力。于是,吴凤红在带领全班学生读书时格外注意他的掌握情况,不厌其烦地为他解释句子的意思。如今,这名学生已经成为家里汉语最好的人,还经常充当全家的“汉语翻译官”。“现在这个孩子爱上了读书,真正将读书当成了一种享受。”吴凤红感慨颇多。
教师高文静则注重根据不同年级特点选择适合孩子的书籍。“给一年级学生我会选择《一年级的啰嗦》《笠翁对韵》等浅显易懂、贴近孩子生活的书,大家都很爱读。”每天,高文静都会带领学生晨诵,并一起用吟诵、说唱、手势舞等方式表演,增强学生兴趣,巩固学生记忆。有时她故意说错一句,孩子们都能马上发现并进行纠正。在教师的倾力帮助下,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课本剧展演、经典诵读、读书征文等活动,阅读热情大大提升。
“重要的是让学生读起来,这比什么都重要。”于学海希望有一天学校能通过搭建数字平台掌握每个学生的阅读量、阅读时长等成长轨迹,实现学生阅读成长数据化、阅读成果可视化,从而更加精准地满足学生阅读需求。
《中国教师报》2024年09月18日第8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