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黑龙江畔的徐桂郁结束一天的忙碌准备下班时,帕米尔高原上的赛丽麦正为下午的课堂做最后准备;南海永兴岛上,洪美叔还和孩子们沉浸在永恒之夏,三国交界之地的珲春,王泳波已经和全校师生在秋日暖阳里挥汗如雨……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在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京师沃数字教育研究院的支持下,本报记者兵分10路走进10省区的国门学校。在与10位国门教师的近距离交流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这群教师的平凡和伟大。
留下来,是国门教师的职业坚守,也是他们最朴实的本色。“我的家乡,自己不建谁来建?”千辛万苦才走出不毛戈壁的赛丽麦毅然选择回到家乡的吉根乡小学,与昆仑山作伴;距离大陆339公里的南海孤岛,永兴学校教师洪美叔告诉自己,“留下来,要像一棵抗风桐一样留下来”;什么是“耕读固边”的意义?杨寿东从中越边境爱店口岸越来越亮的灯光中找到了答案;肃北大漠,刚刚退休的汤玉刚深情回望着肃北中学的校门,那时的他会想到自己能扎根这不毛之地,一干就是40年?
走出去,是国门教师的职业追求,也是他们与孩子的未来之约。生于苦寒之地的花日,而今也要搭上数字化的快车,给甘其毛都学校的孩子争取更多机会;祖国的西南角,阿佤山深处歌声悠扬,李瑞芳和沧源佤族自治县国门小学的孩子乘着旋律的翅膀飞出山外;从大兴安岭的密林到波涛汹涌的黑龙江,徐桂郁一走就是28年,当年的华夏东极国门红军小学交通闭塞,如今她的孩子们却和北方邻国的伙伴越走越近。
爱祖国,是国门教师的职业底色,也是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一份承诺。雪域高原上的下亚东乡小学,桑吉卓玛每周一都会和孩子们一起升起五星红旗,响亮的国歌声回荡在喜马拉雅峡谷;去年,图们江畔的珲春一中有9名学生考入了梦寐以求的军校,每个人都记得王泳波带自己多次参访过的“土字牌”、423界碑;又是一年秋风起,姜丹正在教滨江街小学的孩子唱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要将英雄城市的爱国精神传承下去”。
金秋十月,收获的十月,胜利的十月。
“要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加强教师待遇保障……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
这是一个古老大国对教师的庄严承诺,即使你在天涯海角,祖国也没有忘记。
有为才有位,这也是国门教师自己赢得的幸福。你们身上的坚强、乐观和创新的精气神,孩子们都看得见!
值此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们向你们致敬,亲爱的国门教师!
————————————————
●致敬,国门教师目录(3—12版)
姜 丹 让歌声回荡在鸭绿江畔
王泳波 图们江永远的“朋友”
徐桂郁 华夏东极的那一缕光
花 日 一棵树 一朵花 一片情
汤玉刚 肃北牧区的教育“老兵”
赛丽麦 爱在西陲戈壁滩蔓延
桑吉卓玛 长在喜马拉雅的七色花
李瑞芳 阿佤山歌唱给世界听
杨寿东 过了这村,还有这“店”
洪美叔 我在海岛教书很快乐
《中国教师报》2024年09月25日第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