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纵横谈

对乡村学校要帮“建”更要扶“用”

发布时间:2024-10-29 作者:纪 鹏 仇立岗 来源:中国教师报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信息科技”被设立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今年9月,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时表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扩大了优质资源的受益面,对于提升薄弱学校质量、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信息科技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还是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扩大优质资源受益面,都离不开硬件设施的配套,这一点对乡村教育发展尤为重要。

然而,近日湖南省委书记调研过程中暗访一所乡村学校时却有了不一样的发现:这所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较差,电脑室大部分电脑不能正常使用,实验室缺少仪器设备,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当然,这所学校的情况可能是个案,但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既要加强自查自纠,也要在帮扶乡村学校过程中持续给予资金、人才、技术的支持,针对乡村学校的设备更新、课程开设、资源利用要跟上,念好“建”字诀和“用”字诀。

一方面,要做稳做足设备更新、课程开发、资源利用等配套添置和维护工作。经过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当下许多乡村学校并不缺少硬件的教学设施设备,紧跟其后的软件资源却略显逊色。比如有的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整体、长期资金帮扶过程中出现间歇性到位、暂时性缺位等现象,除了满足学校硬件需求外,在信息装备监管与养护、维护人员和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素养培训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另一方面,要将乡村教育资源统筹管理权下放到基层学校。有些地方存在一种奇怪的现象,由于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管得过多过细,导致基层学校自主裁量权过低,灵活性严重不足。其实可以将乡镇或县级的教育软硬件资源统筹权下放到基层学校,乡镇、县级教育管理部门做好必要的顶层建构,出台精细化的管理措施即可。比如,针对一些软硬件相对偏弱的学校,不要求其必须向强校看齐,避免不顾校情而“打肿脸充胖子”的现象出现。对师资薄弱、生源偏少的乡村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可以统筹相邻学校优势资源并合理设置课程,条件允许的乡镇还可以尝试让学生“走校”上课,做到物尽其用、才尽其用。

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乡村学校的发展和帮扶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需要相关部门有全局意识、整体思维,做好下整盘棋的思想准备,避免使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视思维去解决问题,对乡村学校不仅要帮“建”更要扶“用”。

(作者单位分别系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永宁路小学、甘肃省康县长坝镇中心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4年10月30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