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发展人,才能留住人

发布时间:2024-12-31 作者:孙民云 来源:中国教师报

2001年9月,我从老家来到厦门海沧工作。当时海沧还是以台商投资区的建制兼管辖区内的社会事务,城市化水平低,教育水平与厦门其他区域有差距。这里的条件并没有多么好,我为何还愿来此呢?

1988年大学毕业后我回家乡工作,参加工作的第七年担任了中学校长。2000年,省委组织部在我县试点“科级领导干部公开竞争上岗”,我竞聘上了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岗位。作为主管教师研训的专业机构,县教师进修学校却似“养老”的地方,我的工作设想无一能够推行,深切感受到了一种恐慌——我才32岁,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己或许会就此不前。

苦闷中,我看到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在媒体刊登的面向全国招聘骨干教师的广告,机缘巧合我得到了挣脱出去的机会,就这样举家迁往海沧,此后还认识了许多因为各种原因离开家乡到海沧任教的同行。如今,他们中有的已成长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有的走上了管理岗位。其实许多教师离开家乡并非都为了高薪资,更多是不甘平庸。一位从闽北来到海沧的教师说,到海沧工作的第一年,虽然只是一位普通教师,但一年来参加的各种培训、学习研讨机会远比在老家工作10多年的总和还要多。我本人也是一样,在海沧我最大的收获绝非职务的升迁,而是内在的成长,是能够书写教育梦想的感动和喜悦。

其实,许多骨干教师离开家乡前并不耀眼,若干年后在外乡成了名师,家乡人才后知后觉,痛惜人才流失。但事实是,教师若留在家乡也许会泯然于众人,成为“矮子中的高个”,而发展较快地区的教育和人才通常都是彼此成就的关系。家乡一位颇具知名度的教师曾告诉我,她与海沧的某老师是省学科带头人培养班的同学,“当时彼此水平相当,10多年过去,我发现自己和对方的话语系统都不一样了,专业上已被远远甩开”。

客观上,人才流失尤其是骨干人才批量流失确实会对流失地教育带来不利影响,对不同区域间的教育均衡发展也具有一定破坏性。不过“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如果“营盘”有适合人才成长的土壤,人才就应该是生生不息的,让人才流动起来又有何妨?反之,若“营盘”生态不佳,即便堵住了人才流动的通道,留住了人,也未必就能让其成“才”。若由此造成群体性平庸,长远来看对教育破坏更甚。放眼更大范围,发展较快地区引进的优秀教师往往怀有极强的发展愿望,他们能激活当地教师的热情,催生大批优秀教师,抬升教师水平的整体标杆,形成良性循环,对更大范围的教育提质无疑是有益的。此外,这些年我也看到许多从外地来到厦门的教师,功成名就后都积极反哺家乡教育,热心为家乡引进各种优质资源,推动家乡教育更好地发展。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简单粗暴禁止教师流动表面上似乎有利于区域间的均衡发展,但也可能导致教师队伍缺乏生长的动力,使教育走向低水平均衡。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人性也是自然之道,教师流动不外如是。想要留住优秀教师,一方面要从为优秀人才服务、支持教育欠发达地区入手,引导人才向欠发达地区流动;另一方面,发展较快地区要克制挖人的欲望,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本土优秀教师上。欠发达地区也要立足自身,为人才提供更适宜的发展空间,让人才生生不息,不因师资流动而断层。发展人,才能留住人。人才有进有出,方为可持续发展之道。

(作者单位系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教育局)

《中国教师报》2025年01月01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