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新年寄语

强国建设呼唤更多教育家型校长

发布时间:2024-12-31 作者:于维涛 来源:中国教师报

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有一个好校长才有一所好学校。建设教育强国主体活力源自学校和校长,也体现着教育家精神。在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上续写光荣与梦想,推动中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呼唤更多教育家型校长勇立潮头、大展手脚。

回望改革开放的激扬乐章,教育家群体无疑是富有活力的跃动音符。于漪、张楚廷、段力佩、唐盛昌、魏书生……他们守正创新、砥砺前行,奋力绘就了一幅勇于担当、勠力同心的精彩画卷,极大改变了中国的教育面貌。他们的传奇故事影响了一代代平凡而美丽的教育人,至今读来仍然令人心潮澎湃。

纵然学科背景、人生经历、办学路径不尽相同,但不难梳理出那一代人身上的共性特质:具有敏锐洞察嗅觉,上下求索、摸着石头过河,发现新机于未萌;富于革故鼎新精神,敢为人先、团结协作,开一代风气之先;具备锲而不舍韧力,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成一家之言;赋予兼济天下意识,敞开胸襟、拥抱世界,向海图强。他们讲情怀、讲格局、讲责任、讲担当、讲奉献,尽己所能回馈社会……他们是一群把握世界大势、珍惜挑战机遇、痴迷实践创新、完善理论体系、勇立时代潮头的“弄潮儿”,凭借着这样一股精气神,在各自赛道上做大做强,助力中国教育步入发展快车道,而这种时代气质也成为一种精神地标,激励着后来者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改革开放把“教育家型校长请回了中国”,历经46年耕耘,中国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改革发展已呈蔚为壮观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批批教育家型校长加快“成长”,在广阔的教育改革舞台抢抓机遇、开拓新机,有的抓“强化党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的抓“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有的抓“完善教育科技人才自主培养机制,造就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有的抓“聚焦群众关切,推进教育扩优提质”,有的抓“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办学活力”……他们勇于攻坚克难,凝心聚力,再创佳绩,种种表现见证着教育家精神的践行与弘扬,也记录着新时代中国教育风雨兼程的铿锵步伐。

教育家型校长“成长”起来,离不开政策的土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推进“扎根中国与融通中外相结合、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放管服相结合、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的系统谋划与衔接改革,尊重教育家型校长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了地方和学校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及时将成功经验上升为制度和政策,营造倡导教育家办学的法治环境;启动实施了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新时代中小学名校长培养计划,在“国培计划”示范项目中设置校长培训项目,助力教育家型校长开阔视野、强化理论、创新探索、引领示范,增强了教育强国、教育为民的责任担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印发,支持和吸引了更多教育家型校长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对教育家型校长的重视和支持程度可谓前所未有,这是教育家型校长的信心来源,也必将助推教育家型校长拔节生长。

政策支持之外,“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社会氛围同样重要。敢为人先、敢于创新,从来都是教育家型校长淘来的“第一桶黄金”。世界各国、古往今来的事实反复证明,“从0到1”的创新之旅,往往与失败相伴而行。中国教育改革一路走来,不论大胆的“弯道超车”还是嫁接的“借船出海”,不论转型的“换道超车”还是重构的“开道超车”,每一次选择在当时的约束条件下都是“戴着镣铐跳舞”。在教育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今天,面对失误错误,全社会只有允许试错、宽容失败,摒弃“以分数论成败、一考定终身”和“成王败寇”的社会功利驱动,对“壮丽的试错”多些宽容,为教育家型校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他们“向险而行,向死而生”就能少些心理负担,才能让教育家型校长敢坐冷板凳、敢闯无人区,让改革永不停顿、创新永无止境。

“此身恰似弄潮儿,曾过了千重浪。”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教育强国,也离不开教育家型校长自身的坚守和安心,教育家型校长之所以被尊重,正因其兼具“政治家、教育家、实干家”底色。今天的社会环境和创业氛围较改革开放之初已大为不同,如果说40多年前的教育家型校长庆幸的是冰河解冻,那么今天的教育家型校长,则更有机会在大河行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期盼新一代教育家型校长以机不可失的紧迫感在创新与实干并举的道路上持续深耕,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而这个时代,则源源不断涌现出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教育家型校长。

(作者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师工作与研究部主任、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国家级培训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

《中国教师报》2025年01月01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