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第一场大雪纷纷扬扬,厚厚地覆盖了整个校园。课间,我漫步在桦树林旁,无意间看到6个鸟巢高悬枝头,几只小鸟停歇其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想必大雪之中,小鸟觅食无门,焦急万分。正巧,明天上午五年级(1)班有一节劳动课,我突发奇想:何不让学生来一场特别的劳动实践,给小鸟送上冬日的温暖,也给学生制造一份惊喜。
“同学们,明天每人带一小包杂粮,大米、小米、玉米碴子都行。”放学前,我布置了这项特殊的作业。
“老师,你又有好玩的主意啦?”一个学生兴奋地问道。我笑而不语。
转眼到了第二天上午。“同学们,请大家举起手中的杂粮包。”我的话音刚落,五颜六色的小袋子便齐刷刷地被举过学生头顶。
“大家戴好帽子、手套,拿着杂粮包,排好队,跟我去校园东侧的桦树林!”学生依言而行,兴高采烈地来到了白雪压枝的桦树林。
“同学们,抬头瞧瞧,树上有什么?”“6个鸟巢!”学生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
“看到这厚厚的积雪,听到小鸟的叫声,你们想到了什么?”我话锋一转,追问道。
“下雪了,不好找食物,小鸟们一定饿坏了。”有位女生语带怜悯地说。
我赞许地点点头,说:“同学们,今天这节劳动课的主题是‘请小鸟来校园用餐’。之前咱们学过‘我学会了喂小鸡’,今天就来尝试喂小鸟,大家开动脑筋,想想怎么样才能安全稳妥地喂到小鸟。”
“老师,我们得往每个鸟巢里放点食物,这样小鸟才能飞上去吃”“鸟巢里放个小盘子吧,刮风的时候食物就不会被刮跑”“在鸟巢边上小鸟落脚的地方也撒点食物,把小鸟吸引过来”……经过一番头脑风暴后,“请小鸟来校园用餐”活动正式开始。
我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负责1个鸟巢,推选1名组长带队。
“同学们,刚才大家为小鸟投食出了不少好主意,我总结主要有3点:一是适量往鸟巢内投放食物;二是在鸟巢里放个小盘,防止食物被风刮跑;三是在鸟落脚处放少量食物,吸引它们过来。”说完,我像变魔术一般拿出6个小盘子,分发给各小组。学生立刻热火朝天地忙活起来。
“大家注意,每位同学投食的时候要用‘首先……然后……再……’的句式口头造句,小组成员要互相交流,记录同学造的句子,给出评价。”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一边兴致勃勃地给小鸟喂食,一边进行造句训练。我穿梭在各小组之间,适时给予指导。
见学生都已投食完毕,我提高音量问道:“同学们,要是来吃食的小鸟越来越多,该怎么办呢?”学生面面相觑,看看手中所剩不多的杂粮,陷入了沉思。
“同学们,老师准备了一大袋秕谷,就是没成熟的谷物,小鸟可喜欢吃了。”说着,我从车里拎出一大袋秕谷——这可是我从邻居家好不容易要来的。
我请学生在桦树林中清理出几块空地,又把秕谷分发给大家。随着我一声令下,学生纷纷行动起来,在空地上撒下秕谷。有的学生还念念有词,仿佛在与小鸟对话——“小鸟,小鸟,你是我们的小伙伴,欢迎你到校园来用餐……”
此后,学生几乎每天都来桦树林为小鸟送餐,观察小鸟的成长。日子久了,问题也就多了——“咦,夏天的小鸟怎么不来桦树林了呢”“老师,这些小鸟的学名是什么”“老师,桦树林天天有同学经过,小鸟会不会害怕”“我们能把小鸟捉回去喂么”……面对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我觉得既好笑又无奈,一时不知如何作答。
一天课间,科学课张老师找到我,询问给小鸟投食的事儿。我灵机一动:“张老师,请您给五年级(1)班上节课吧,就讲‘家乡的小鸟儿’,大家太渴望了解小鸟的知识了。”张老师欣然应允。
课堂上,随着张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对家乡小鸟的种类、习性和特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明白了保护小鸟的重要意义。
接着,张老师带着学生回到桦树林。学生欣喜地发现,第一批前来啄食的小鸟竟是一群麻雀!后来,松雀、灰喜鹊也陆续现身桦树林,甚至有一只野鸡也悄悄跑来啄食地上的谷物。张老师趁热打铁,及时给大家普及了各种鸟类的知识。
后来,请小鸟来校园“用餐”的事被学校知道了。学校还特意在桦树林旁安装了一台室外监控器,方便学生观察小鸟的同时也保障了学生的安全。
开发校本课程,不能忽视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它们每日与学生相伴,教师却常常对其视而不见,即便发生诸多交集,也很少将其融入课程,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课程资源。倘若教师练就一双善于发现教育契机的慧眼,让一切资源皆能为我所用,深挖课程资源的潜力融会贯通,构建多元立体课程,就能为学校课程体系注入新活力,让课程选择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学生生活。
(作者单位系吉林省柳河县罗通山镇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5年02月12日第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