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大学毕业后,我走上了数学教师的岗位,从此与数学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35年来,尽管工作单位与职位历经变动,但我坚守数学课堂的初心始终未改。回顾往昔,我的每一步专业成长、每一次思想蝶变、每一回岗位变迁都伴随着在课堂中成长的深刻印记。而“思意课堂”数学教学主张的形成,更是与我持续推进的课堂转型紧密相连。
入职胜任期:精练课堂,高效教学
或许是性格使然,自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我便怀着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的强烈愿望。那时我担任班主任,日常的班务管理、与学生的谈心交流、与家长的沟通联络以及与任课教师的协调对接,几乎填满了我白天的全部时间,唯有晚上才能静下心来备课。为了备好课,我大量阅读各类资料并长期实践,终于在教学上明确了目标、萌生了想法,初步构建起“学导式”教学模式。
当时,我反复研读教学大纲、教材以及一些教辅资料,精心斟酌教学中的过渡语,上课时对基本概念、例题和习题在课本中的对应页码都能脱口而出,课堂教学环节也较为顺畅。然而,即便如此,我上课时依旧内心忐忑,总担忧学生难以理解。于是,为了提升业务水平,胜任教学工作,我主动邀请数学教科组组长随堂听课,自己每周也去听组长的课。我甚至把全校数学教师的课都听了个遍,虚心地向他们学习。组长还悉心指导我如何备课、上课、听课以及评课,提醒我要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实践相结合。与此同时,我反复钻研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的教学资料,这极大提升了我在数学概念理解、数学知识梳理归纳以及数学重难点把握等方面的能力。
1991年,学校安排我兼任校团委书记,同时承担高三、初三各一个班级的数学教学任务。跨两个学段教毕业班,教学跨度极大。为确保教学质量,我深入钻研教材,刷了数不清的高考、中考试题以及模拟题。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从试题的角度把握知识要点和知识体系,力求让课堂教学效益达到最大化。这一年,学校会考成绩合格率达100%,对于一所乡镇中学而言,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中考成绩同样优异,有3名学生考入市重点中学,引发了不小的轰动。县教育局局长带领全县数学教研员前来听我的课,对我的教学给予高度评价。1995年8月,我被调到县重点中学任教。
1996年,我有幸被选派参加广东省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最终获三等奖。随后,我参加了全县“三讲一上一评”教学比赛并获一等奖。同年,我被吸纳进入湛江市数学学科中心组,还成为湛江市教育学会的一员。当时,一位湛江市数学教研员对我在教材理解、中高考试题把握方面的能力给予了肯定。不过,他也语重心长地指出:“一个教师若想在专业道路上走得更远,必须持续积累经验、总结方法、提炼成果,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思想。”教研员的这番话既饱含着对我的殷切期望,也是一种有力的激励,指引我朝着更高层次的专业发展目标奋勇前行。
专业提升期:细节课堂,思意教学
参加工作仅五六年,我便取得了出色的教学成绩。然而,我并未因此骄傲自满,而是持续探索前行。调到县重点中学任教后,一系列问题在我脑海中不断盘旋: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数学课堂更具亲和力与生命力?
1999年至2006年,我先后参加广东省骨干教师培训、新课程培训、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名师培训。专家的精彩讲座和名师的示范课,让我有了全新的认知。根据不同学校学生实际情况,我对教学进行重新定位,并开展课题研究。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从那时起,我不再将教辅资料作为备课的主要参考,而是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探寻有趣的数学问题情境,力求让数学学习摆脱单一的知识灌输与记忆模式,变得既充满趣味又富有思维深度,使学生能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学习。
这一时期,在市教研室教研员和学校同事的悉心指导下,我对课堂的变革不仅体现在教学方法上,还依据学生实际改进了学习方法,并进行了诸多深入思考,同时积极将这些思考转化为学术论文,相关科研成果获广东省第一届普通教育教学成果奖。
随着对课堂教学设计意识的不断增强,我致力于为学生创造思考空间,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由此,开启了对数学立意、数学逻辑等问题的探索之旅。我出版了专著《思维学导式数学教学概论》《思意数学教学概论》,相关成果先后获广东省第八届普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以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始终坚守教学一线,历经无数次波折与数十年磨砺,我的思考多了、积累多了、感悟也多了。在忙碌中,我不断得到锻炼、实现提升与成长,教学艺术也日益成熟。无论教材处理、教学组织,还是师生互动、语言表达、教学机智,乃至素材选择、教学设计,都取得了显著进步。这一切都为“思意数学”教学主张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风格形成期:思意课堂,深度教学
“欲为一代经纶手,须读数本要紧书。”但凡名师,皆离不开读书,读书能丰富人的心智与灵魂。我自费订阅各类教育教学杂志,购置了一批教育教学书籍,通过广泛而深入的阅读,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与学科素养。我还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学位,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学科教学理论。随着数学思考的逐步深入以及教育事业的持续拓展,我对数学教学的思考也从“术”的层面逐渐上升至“道”的层面。
基于深度教学理念,结合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经过数年的思考与实践,我逐渐构建起集“激情、自然、朴实、灵动、致用”于一体、形神兼备的“思意数学”,个人教学风格初步形成。我与名师工作室的学员一同深入研究“思意数学”,探索如何设计才能真正为学生搭建探索的舞台、提供思考的线索。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统揽教材,以单元所提供的数学活动和思考背景材料为依据,结合教师参考教学用书及其他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加工,使之转化为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
其次,深入挖掘知识背后蕴含意义的素材,开发“教与学”的活动资源。
最后,将课程资源交付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完成提出问题、动手实践、合作讨论、互动释疑等环节,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023年,《课堂内外》杂志以《思意数学,领略数学的独特魅力》为题对我进行了专版介绍。文中对“思意数学”阐释道:思意数学,以思为魂,以意为核,以境生情,以情启思,以思寻意。这趟从“思”到“意”的教学之旅,将感性与理性相融合,知性与悟性相交织,恰好对应着数学基础教育目标中的数学情感、知识和方法。
后来,《数学教学通讯》刊发了我的“思意数学”系列论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李海东、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员吴有昌、深圳市数学学会会长张文俊、知名特级教师任勇等专家对“思意数学”给予了高度评价,激励我在数学学科教学教研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回首35年的教育教学之路,我的每一次课堂转型都是教学理念更新的成果,更是自我成长的一次次飞跃。如今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思意数学”主张,或许还难入方家之眼,但它凝聚着我的思考结晶,是一次自我的“思想整理”,展现了一名普通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学朴素而持久的热爱。“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在未来的岁月里,我将倾注更多心血去锤炼、反思、完善“思意数学”。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副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02日第7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