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书香校园

用脚步丈量书页:全学科联动的行走阅读

发布时间:2025-04-15 作者:王 静 来源:中国教师报

对于正处在人生拔节期的少年儿童而言,小学阶段恰似一张待绘的思维画卷,江苏省苏州市实验小学校用行走阅读课程为其泼洒出别样色彩。“行走阅读”不是传统课堂的翻版,而是让书页在脚步中翻飞、让文字在天地间舒展的奇妙旅程。

行走阅读课程突破传统阅读边界,构建了“阅读+行走+实践”的综合学习模式,将身体移动与文本解读相结合:让阅读行为发生于行走、骑行等移动状态中,打破固定场所限制;让文本解读与地理空间产生实时互动,形成“文本—身体—环境”三位一体的认知网络;让视觉阅读与听觉、触觉等多通道信息输入同步发生。在学校实际操作中,也将概念定义扩大为行走前、行走中以及行走后的阅读。

行走阅读的价值除了提升儿童阅读素养外,还可以让儿童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和社会情感能力。由于突破了校园围墙的限制,对家校社三方在课程角色定位上进行了重构,让家庭从资源提供者升级为课程共建者,让学校从组织者转型为专业支持者,让社会从场地提供者转化为课程合伙人,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落实落地。

破界之“道”,开发《行走阅读指导手册》

学校以设计“主题式跨学科阅读项目”为行走阅读的主要方式,开发了《行走阅读指导手册》(简称《手册》),创建了“阅读素养阶梯指标”,分年段设置阅读挑战任务,按照“需求调研→主题凝练→安全评估→任务设计→路线验证”五步开发了四条经典线路:红色基因线、非遗传承线、历史人物线、城市记忆线。红色基因线研读苏州近代史上重要事件、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及红色场馆;历史人物线研读与苏州相关的历史文化名人;非遗传承线研读学校在太湖之滨的镇湖校区周围的苏式非遗工匠传统作坊;城市记忆线主要围绕苏州城市特色展开,可以是闻名天下的苏州园林,抑或是烟火气十足的网红菜场。

《手册》中每条线路附上了对教师指导和家庭出行友好的三分钟极简模型: 1条路线+2本书籍(或影音资料)+3个家庭任务包,便于学生和家庭实践操作。例如红色基因线主要集中在学校所在的人民路15分钟研学圈,其中一个点为苏州革命博物馆,匹配的任务包为:在苏州革命博物馆找到三个“1”,可以是一件展品——一颗停留在胸腔内45年的子弹,配套阅读任务是和家长一起观看京剧《沙家浜》片段,或者听家长讲述沙家浜的故事;一个英雄——苏州历史上第一位为革命牺牲的共产党员汪伯乐,配套任务可以是录制汪伯乐事迹音频,上传并生成二维码,向苏州革命博物馆投稿;一个事件——在苏州乐益女子中学成立了中共苏州独立支部,配套任务可以是画事件始末的思维导图。3分钟极简模型,让家长和孩子有抓手、易操作、乐于实践。

《手册》中同样的线路根据不同的素养目标设计了分级任务。例如城市记忆线中的“菜场经济学”线路,邀请祖辈和孩子共逛菜市场,让孩子实地提升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同时,让低年级学生实践货币计算、价格对比,锻炼沟通协商能力;中年级学生理解消费决策、成本利润,锻炼采访记录撰写能力;高年级学生探究消费心理,通过祖孙购物对比分析社会变迁,提升调查报告写作能力。

行走之“度”,设计行走阅读配套评价

一是素养拆解,细化行走阅读行为指标。根据课程内容,学校将行走课程中的阅读素养分解为可观测的行为指标,分别为:阅读解码,重在场景化文本解读能力;行走观察,重在五感协同的信息采集能力;实践创新,重在问题解决与成果物化能力。各维度设置了年段分层目标,低中高年段在阅读维度分别考察:图文对应阅读、信息对比阅读、批判性阅读;在行走维度分别考察:200米路径内多感官观察记录、800米路线规划及信息采集、跨区域主题探索;在实践维度分别考察:任务卡完成情况、观察日记完整度、调研报告撰写情况。

二是趣味评价,多元激励助力行走阅读。首先是在评价方式上重视收集学生行走阅读的过程性数据,突出趣味性,注重激励作用。例如学校开发了一个小程序,趣味性地把学生行走的步数/里程换算成知识里程数,给学生以直观的激励作用;其次是强调表现性评价,主要是举办行走短视频答辩会,在班级、年级或校级层面开展汇报,学校邀请家长及专家指导点评;最后是将成果可视化,例如每年9月举办“行走阅读博览会”,这个成果展完全由学生策划,并负责全程解说。

协同之“智”,形成三方联动的制度保障

一是进行“三库建设”,分别是专家智库吸纳作家、非遗传承人担任阅读导师;路线资源库汇总主题线路并建立三星分级难度;数字素材库方便大家积累行走中生成的影像、手记等素材。

二是建立家校社协同机制,把之前的家委会更新为2.0版本的家长理事会,在理事会中成立“课程部”。课程部成员参与行走课程开发的部分甚至某些环节的全部过程,校级、年级、班级的课程部理事分别承担课程开发、资源配置、安全保障、后勤服务等完整的功能。

三是参与城市治理,学生通过行走将发现的城市问题形成“小小提案”,例如增设“长椅图书馆”,即在公园步道的长椅旁设置信箱式微型图书馆,方便休息的人随手取阅;学生在走读大运河的过程中发现环古城步道的展示牌有错误,及时反馈给了相关部门。

四是推进长效机制“五个一”:每日晨会3分钟,学生轮流分享行走见闻;每周布置一个家庭“微行走”打卡任务;每月发布一个跨年级“主题行走日”;每季召开家校社三方联席会议;每年9月开展“行走阅读节”嘉年华。

行走阅读课程将阅读概念从传统阅读课走向“全学科阅读+生活化阅读”的实践。我们深知,阅读不止于文字,学习需要真实场景,城市即课堂,文化即教材,每座城市都是一部活的历史书,一条街巷、一座老宅、一片山川都是教育资源。让我们一起带孩子发现身边的“文化密码”,最终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知行合一。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苏州市实验小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16日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