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课堂策

让知识在情境中生长

发布时间:2025-07-01 作者:高 超 来源:中国教师报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如何创建有趣的教学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在好奇中“激趣”。问题化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烘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教师再适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小学数学“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中,我先给学生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笼子里有鸡和兔共5只,共有 14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学生通过画图、列表等方式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然后,我逐渐增加难度,提出了一个更复杂的问题:“笼子里有鸡和兔共80只,共有240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这时,学生发现原来的方法不太适用了,于是开始思考更有效的解决方法。我引导学生通过假设法、方程法解决问题,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自然进入“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数学问题—数学问题解答—还原生活问题”的探究之旅,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经历深层次的体验与认知,有效达成学习目标。

创设生活情境,在思考中“探趣”。生活化情境是以生活中的素材为载体,将生活经验与学习内容相联系。学生通过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勾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回忆,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

比如,小学数学学习加法交换律时,如果教师直接给出a+b=b+a的结论,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无法理解抽象的数学等式。这时,教师可以先创设两个小朋友采摘桃子的真实情境得出等式2+7=7+2,让学生写出若干类似的等式,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接着追问:这样的情形一定成立吗?引导学生通过举例、画图、尝试举反例等方式作进一步验证;然后再次追问:为什么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和不变?启发学生借助直观的线段图观察思考并理解:交换加数位置其实只是改变了数数的顺序但没有改变数量;最后设问:看到加法有交换律你们会联想到什么?又该如何验证呢?再一次引导学生通过类比联想到乘法、减法、除法是否有交换律,并应用前面的方法验证说理。教师利用生活化情境结合具体实例讲解加法交换律,可以很好地减轻学生的畏惧感。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利用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生活体验,精心构建一个让学生身临其境的生活化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有很强的实用性,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创设故事情境,在欣赏中“唤趣”。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或多媒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增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讲平移与旋转内容时,教师可以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图形的平移旋转给学生直观的形象,并运用动画演示旋转的角使学生观察、讨论、探索归纳出旋转的性质。由于旋转性质的得出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教学时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组多媒体画面。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很容易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平移旋转及它们的性质。又如历史课堂讲述“商鞅变法”时,播放纪录片《大秦帝国》中“徙木立信”的片段,让学生穿越时空感受商鞅“一诺千金”的改革决心。接着呈现不同史书对变法的评价:《史记》的“刻薄寡恩”与《资治通鉴》的“富国强兵”,引导学生在历史叙事中形成辩证认知。当知识被赋予故事的外衣,学科便有了温度,学习便有了情感的共鸣。

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用心去思考、去探索。无论问题情境、生活情境还是故事情境,其目的都是让知识在情境中生长,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当我们将知识与情境巧妙结合起来,课堂就会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鄄城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教师报》2025年07月02日第1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