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我一直在寻找合作学习新样态,也写过多篇这个主题的文章。因此,每每走进课堂改革现场,我都会格外关注这方面的新探索、新经验。直到最近在北京市第二中学经开学校举行的“从阅读圈到策略圈”研讨活动中,观摩了三节使用“策略圈”的研究课后,我突然有了一种“黎明的感觉”。这正是我所期待的合作学习新样态。
关注“策略圈”教学实践已经有一年多了。在全国一南一北有两位领军人物在引领,一位是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倪燕,一位是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王国均。他们都在以自己的力量推动着策略圈教学。按照倪燕的解释,策略圈是以合作学习为核心,旨在助力学生拆解复杂任务、掌握多维度技能。目前是北京教育学院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工作室正在实践和推广的一种合作学习模式。
起初我一直对课堂上的“文学圈、阅读圈、写作圈、策略圈、预测圈”等如此多与圈有关的概念心存疑虑——这么多大圈套小圈的新概念是否有必要。但是,在接触了一年多后,我渐渐明白,策略圈是一种更具流动性、任务化、角色化特征的合作学习新样态。
我按照自己的观察,总结了策略圈教学的四大特点:
一是策略圈深化学生的角色代入,其灵魂就在于“角色文化”——为成员赋予清晰、互补的角色,如情节品评大师、语言鉴赏家、深度提问者、创意联结者等。每个角色带着特定视角和职责深度参与,确保知识的共建、共享与凝练输出的实现。策略圈赋予成员具体、有挑战性的角色,不仅明确责任,而且引导其从特定认知角度深度加工信息,显著提升个体在协同中的认知卷入度与贡献度。在我看来,这是对“表达”与“倾听”的深化。
二是策略圈是一个液态协同的组织,而非固态组织。它以任务为导向的流动性,打破了固定小组可能产生的惰性或僵化,使合作更具活力和针对性,实现了“圈是流动的,随时组建、随时结束”的生态。
三是通过工具化与结构化保障深度对话。策略圈强调有准备的对话、有方法的自主、有反思的倾听表达。它借助海报纸、发言棒、角色任务单、特定讨论流程等工具,将抽象的“深度协同”目标转化为可操作、可观察、可评估的具体行为,有效防止讨论流于表面或无序。
四是聚焦策略应用,赋能元认知。无论阅读圈、写作圈还是预测圈,都紧密围绕具体的学习策略或思维方法展开。学生在角色实践中不仅学习内容,更显性化地练习、反思和掌握特定策略,毫无疑问,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在那天的课后交流中,我跟倪燕教授说,我更愿意将“策略圈”定义为“学习圈”,因为“策略圈”是“圈圈不同,各美其美”的生态链,是可以超越语文学科并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合作学习新样态。
总结了策略圈的特点,有必要回答:为什么说它是一种合作学习新样态呢?
只有对比才有洞见。我梳理了我所关注到的三种具体的合作学习样态,一是以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合作学习样态,其显著特征是“动”,背后更强调“表达文化”,在我看来,它是对费曼学习法的本土化改造和转化;二是以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陈静静为代表的对日本佐藤学学习共同体进行本土化改造的“深度学习共同体”,其显著特征是“静”,背后更强调“倾听文化”,它营造了静能生慧的学习环境,开启了深度学习的可能;三是语文教学中的“策略圈”样态,其显著特征是“圈”,背后更强调“角色文化”,它让学生以不同的角色组建学习圈,并借助具体的学习策略和工具促进深度学习。
课改20多年来,在实践领域,学习方式的变革始终处于核心位置。从合作学习到学习共同体再到学习圈,它们之间的演进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融合关系,是对真实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具体诉求。它们分别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却共同构成了课堂组织形态从“固态”向“液态”演进的生动图谱,并在“协同共学”这一主轴上殊途同归,深刻重塑着教与学的生态。
《中国教师报》2025年07月02日第1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