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儿童阅读环境已成为重视教育的家庭的共识,我家也不例外:客厅一整面墙是顶天立地的书柜,摆满了绘本和育儿书;没有电视机,客厅中央是专设的大书桌;我在孩子面前也尽量不看手机……朋友来访,常常赞叹这是一个“书香之家”,乐于把孩子送来阅读。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这个“完美”的阅读环境里,我的两个孩子——一个7岁,一个4岁——却成了最想“逃离”的人。
别人家的孩子能沉浸其中,我家孩子却避之不及。这巨大的落差促使我深入反思:为什么精心打造的阅读环境,没能培养出“小书虫”?艾登·钱伯斯的《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一书,像一面镜子让我照见了问题的核心——我作为母亲,并非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我想可能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读者造就读者:我并非真正的阅读者。在成为母亲之前,我的阅读几乎仅限于应试图书。即使后来捧起书,也多是《夸孩子我有1000句》《养育男孩》这类追求速成之“术”的浅显育儿书,且常常是“装模作样”地读给孩子看。孩子是敏锐的观察家,他们必然能感知到妈妈对阅读本身缺乏真正的热情与享受。一个连自己都不热爱阅读的“榜样”,如何能点燃孩子的阅读之火?结果便是孩子也只停留在“走马观花看图画”的表面,难以进入深度阅读的世界。
功利心作祟:扼杀了孩子阅读的“兴味”。孩子对军事类书籍兴趣浓厚,我却认定其“价值不高”“浪费时间”,在他们要求共读时我却敷衍了事。相反,我执着于豆瓣高分、专家推荐的“经典”,不顾孩子的兴趣,读得认真却效果寥寥。共读时母子的紧张情绪(我焦虑于他们的“心不在焉”,他们则学会了“假装在听”)让阅读变成负担而非享受。我的功利心精准地浇灭了孩子心中那簇最本真的阅读火苗。
过度满足:剥夺了思考的乐趣与自主探索的动力。当孩子在阅读中流露出对某个故事或话题的好奇时,我急于扮演“无所不知”的妈妈,迫不及待地将所有答案和盘托出,试图“及时满足”。殊不知,这种“填鸭式”的满足恰恰剥夺了孩子思考、提问、探索甚至犯错的机会,逐渐使他们养成了“不愿动脑”“等待标准答案”的依赖心理。阅读中宝贵的思维火花,被我过早地掐灭了。
这三重“枷锁”——虚假的榜样、功利的导向、越俎代庖的解答——足以将任何精心营造的“阅读环境”变成徒有其表的空壳,也足以摧毁一个孩子对阅读天然的兴趣。
打造一个物理意义上的阅读环境(书柜、书桌、书房)相对容易,但成为钱伯斯所说的“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则需要深刻的自我觉醒与持续的修炼。这绝非易事,却是我必须努力的方向。
一要重塑自我,做真正的阅读者与榜样。首先,深研理论,阅读如《打造儿童阅读环境》这类探讨阅读之“道”的著作,从根本上理解阅读的本质和培养路径。其次,重拾乐趣,从自己感兴趣的相对轻松的文学作品开始读起,找回阅读本身的愉悦感,让自己“真正爱上阅读”。“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一个散发着阅读热情的母亲,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感召。
二要彻底放下功利,尊重孩子的兴趣与节奏。孩子喜欢的书(即使是军事类),就是最好的书,给予他们酣畅淋漓阅读的权利,多点耐心,少点评判。保护兴趣,就是保护阅读习惯的种子。
三要善用好奇心,点燃思考的火花。当孩子的好奇心被激发时,克制住“给答案”的冲动,学会提问、引导、留白,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不成熟,让阅读成为引发思考、探索未知的起点。
我深知阅读习惯的培养非一日之功,弥补过往的缺失更需要时间和智慧。所以我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不急不躁,慢慢来。因为,这场陪伴孩子爱上阅读的旅程,也是我作为母亲和教育者的一次深刻而珍贵的自我成长。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中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5年08月20日第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