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段录音、记录27种情绪的日记、减重28斤的蜕变……这本已卷边脱线的《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早已成为我的“情绪作战地图”。我在内页写满标注:“聚光灯效应→无人注意”“橙色=幸福色”……在中国教师报的共读活动中,我与彭凯平教授完成了一场深度对话。
破茧:当“问题情绪”遇见科学工具。初读此书,我震撼于他对消极情绪的“平反”。
自卑可炼成行动燃料:大学时因普通话自卑,我啃完三省考级书、用坏6盒磁带,终站上演讲台。书中说“自卑要用优秀来平衡”,如今我常笑称“我最不要脸”,实则是将自卑化为进取动能。
写作能斩断抑郁锁链:2020年起我坚持写《教育心理日记》,2024年开始写《体重管理日记》,7个月减重28斤。“随意写”原则让我领悟:笔尖流动时,负面情绪自会消解。
社恐怕的只是幻象:曾因紧张弄湿裤子的我,在书中找到解药——彭教授戴不同眼镜上课却无人察觉,让我明白“聚光灯效应”只是幻影。自此,我终能面对镜头侃侃而谈。
共生:让情绪智慧落地生活战场。彭教授的智慧不止于认知,更在“用”字。我将书中策略化为日常武器。
身体认知破焦虑:每早100次抬腿胯下击掌,用肢体带动心理。学校的橙色教学楼、家乡的脐橙,都成为“幸福色”充电站。
慢教育降服亲子怒:4岁女儿闹情绪时,我创设“等待缓冲带”。一次早餐危机中,我用“先吃肉才能吃饼干”转移注意、借“姐姐吃鸡蛋长高”第三方介入化解,恰是对“儿童愤怒隐蔽性”理论的鲜活注脚。
微行动建自信长城:左手刷牙、穿不同颜色衣服、朋友圈“晒真话”……这些“小确幸”策略,让我从“内隐型自卑”蜕变为主动发光体。
燎原:情绪教育的时代使命。作为教师,我深感此书超越个人修行的价值:它不灌输答案,只点燃思考,教会人做自己的“情绪侦探”;AI时代,教师既要“搞教研”,也需要“搞笑”活化课堂——我在公开课上示范“倒立撑”,用幽默打破隔阂;中国教师报搭建的共读平台让个人实践产生涟漪效应,我们以日记互评、案例共享、思维导图共用筑成互助网,“顺时多助人,逆境善待己”渐成群共识。
当自卑被锻造成勇气,当焦虑被淬炼成行动,情绪的废墟上自会开出最蓬勃的花。如今我仍每日记录“情绪天气”,但落笔时总带着笑意。因为我知道:每一次对情绪的觉察与转化,都是为这个世界多点亮一盏星灯——这是我愿用一生践行的浪漫使命。
(作者单位系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龙岗大运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5年08月20日第8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