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学校教研聚焦于教材、教法的钻研,而融合教研则将目光投向学生,尤其是那些看似普通却有着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群体。这其中,阅读障碍学生尤其引人注目,也给教师带来了诸多困惑。
事实上,“阅读障碍”不是教师通常所理解的阅读困难,它并非学生因学习态度不佳、练习不足或习惯不好而引起的学业问题,而属于一种神经发育障碍。阅读障碍学生的智力正常甚至超常,却在识字、阅读、书写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以记字为例,阅读障碍学生可能反复记忆数十遍,好不容易记住,稍一走神,比如上个厕所的工夫就又忘记了。这常常令教师和家长感到费解:普通学生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这些孩子明明不笨,为何做不到呢?
从医学角度来看,阅读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缺陷,其解决思路通常是诊断缺陷并针对缺陷进行单项训练。然而,从教育视角出发,这却不是最佳路径。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很难找到“单纯”的阅读障碍学生,他们往往同时伴有书写困难、注意力缺陷、视知觉问题、情绪行为问题、心理问题等多种情况,这些情况复杂性强且异质性显著,即使是阅读障碍本身也存在个体差异。也因此,针对其中某个问题的单项训练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难以奏效,且迁移性不强、生态性不足。值得注意的是,阅读障碍学生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字词识别和阅读流畅性方面,在言语理解、逻辑推理、想象力等方面并无问题,甚至可能在空间思维、创造力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如果仅仅聚焦于缺陷,就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无异于舍本逐末。
因此,我们主张教育工作者采用“神经发育多样性”的前沿观点,将阅读障碍视作一种差异或特质,甚至可能是一种潜在的优势。阅读障碍学生不应被视为需要加以训练做出改变的对象,而是值得被看见、被激活的教育主体。教育工作者要在看到阅读障碍学生优势的同时不回避劣势,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特质,探寻个性化的学习策略,避免知识的简单灌输,从而激活学生潜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进一步而言,造成诸多“障碍”的并非阅读障碍本身,而是“不良的环境”。在教育公平且高质量的环境中,阅读障碍学生不仅可以“克服困难”,还能够表现得相当出色。其实,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复杂,关键在于允许多元化的学习和评价方式存在,例如用“听”“说”替代“读”“写”。这样的教育环境意味着“无障碍”的教育公平,即并非简单追求均等化或差异化,而是将每个人都视为独特的个体,从根本上建立无障碍的支持环境,从而充分发挥个人潜能。
2023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要“健全面向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多重残疾以及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特殊教育服务机制”。2025年,教育部公布了北京市西城区等61个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这些举措无不表明,我国在尊重差异、建构无障碍教育公平环境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作为教师,我们更要充分“看见”学生的特质,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这也正是教育家精神的重要体现。
(作者王玉玲系《遇见阅读障碍:教师和家长怎么做》作者、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学院融合教育中心教研员,张旭系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师报》2025年08月20日第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