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山东省济南市辅仁学校

“三融”课程筑基学生科学思维

发布时间:2025-08-19 作者:赵学东 杨 乐 来源:中国教师报

山东省济南市辅仁学校(简称“辅仁学校”)是一所年轻且特色鲜明的学校,2024年初成为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辅仁学校依托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优质的教育资源,秉持“共享生命成长”的教育理念,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构建了以“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纵横交织”为特色的九年一贯制课程体系。在以科学思维培养为重点的科学类融合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系统化、创新性探索,课程改革成效显著。

辅仁学校科学教师团队深入研读《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及相关文献,通过专家工作坊、课例研讨等方式,厘清科学思维的核心要素——模型建构、证据推理和批判质疑,为课程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基于此,辅仁学校针对不同教学场景创新设计了三类融合课程:渗透式融合课程注重学科间知识迁移,项目式融合课程强化实践探究能力,专题式融合课程聚焦跨学科主题学习,形成了“基础浸润—能力拓展—培优创新”层次分明、梯度进阶的科学思维培养体系。

渗透式融合课程:学科间渗透融通,科学思维点滴浸润。当前,分科教学依然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科间的割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知识碎片化,既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整体认知,也制约了科学思维的培养。针对这一现实问题,辅仁学校以渗透式融合课程为突破口,每月开展跨学科大教研、每周组织学科组微教研、每日进行备课组即时教研,同步构建云端资源库,通过制度创新打破学科壁垒,重构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实现了科学思维的浸润式培养。

在《掰手腕谈运动》典型课例中,生物教师巧妙引入物理学杠杆原理,先指导学生从跷跷板等生活实例中提炼杠杆模型,再引导其制作手臂杠杆实物模型(3D打印或手工制作手臂模型)。学生在运用模型模拟伸肘、屈肘运动时,既能直观观察骨骼肌的状态变化,又能分析支点、动力臂等物理量的相互关系。这种“从具象到抽象再回归具象”的教学路径,不仅贯通了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与物理学“模型建构”的核心概念,还让学生在真实问题解决中发展了建模思维。

这种融合实践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一方面教师通过集体备课梳理出学科间的“融合点”,使物理模型成为解释生物现象的工具;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跨学科视角重新认识世界,其科学思维在知识迁移中得以自然生长。

项目式融合课程:项目内整体融合,科学思维交汇发展。基于对分科教学局限性的深刻认识,学校秉持“真实情境·完整探究”的原则,进一步构建了项目式融合课程。学校充分发挥10余年项目式课程开发经验优势,精心打造涵盖工程设计、社会调查等六大领域的“科学大揭秘”系列选修课程,该系列课程已入选山东省优秀课程方案。

针对常规课堂难以开展深度探究的困境,“科学大揭秘”课程突破学科课时限制,创设了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以“防蚊计划”项目为例,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通过生物学了解蚊虫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驱蚊成分的作用机理和缓解蚊虫叮咬原理,结合物理学原理设计防蚊装置。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实验验证—优化改进”的完整探究过程。

这种项目式学习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课程深受学生欢迎,选课系统开放后出现“秒抢”现象;另一方面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正如参与《防蚊计划》的学生所言:“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让我们真正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更掌握了科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

辅仁学校的实践表明,项目式融合课程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实现了知识整合和思维发展。这种“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模式,为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科学思维能力提供了有效路径。

专题式融合课程:专题中高效融汇,科学思维专项突破。辅仁学校联合高校专家团队,创新开发了金字塔形专题式融合课程:底层为科学通识课程,中层为学科交叉课程,顶层为科研实践课程。每学期通过“科学思维挑战营”选拔苗子,采用“导师+项目”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具有科学潜质的优秀学生。该课程通过多学科教师协同授课,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能力。

在证据推理思维专题培养中,辅仁学校打破常规教学模式,由数理化生等学科教师组建教学团队。物理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化学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物质变化的推理论证,生物教师带领学生解读遗传图谱,数学教师则教授学生统计分析方法。这种多学科视角的专项训练和思维品质的深度培养,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素养,是辅仁学校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重要实践。

发展学生科学思维是科学教育的根本,也是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辅仁学校的实践表明,融合课程是实现科学思维培养的有效路径,这需要学校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构建知识网络,在方法上注重强化实践体验,在评价上更加关注思维的过程。未来,辅仁学校将秉持“和融竞进”的校风,持续深化“三融”课程改革,开发科学思维诊断系统,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优质的课程支持,让课程成为学生科学思维的孵化器,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智慧。

《中国教师报》2025年08月20日第1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