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学科是科技创新的根基与源泉,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家科技实力提升和长远发展的核心要素。对于化学学科而言,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动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关键在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化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提供成功范例,为我国化学学科研究培养高素质人才。
近年来,曲阜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立德为先、素养为基、志趣为导”的三维育人体系。针对化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如课堂教学中“学习与创新”难以深度融合、知识应用中“思维与创新”未能交互促进、实践教学中“实践与创新”无法迭代发展、情境创设中“文化氛围与创新”缺乏互动催化——学院以家国情怀为引领,以扎实学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支撑,以持久的科研热情为内生动力,着力打造突破学科边界、实现原创性突破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推进“学创协同—思创交互—行创迭代”三序连接和“文化浸润—技术赋能”两力融合的培养体系,学院持续推动育人模式的系统性创新。
构建多元融合课程体系,夯实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根基。学院创新性地将儒家“成人成才”的传统教育理念与现代科研素养要求有机融合,系统构建“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激励学生将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在树立科技报国远大理想的同时,积极将理想信念转化为投身科研的实际行动。围绕科研品格塑造及关键能力培养的双重教学目标,学院构建了大概念引领下的项目式学习模式,打造了开放型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深化多元协同育人机制。这一体系以通识课程筑牢人文底蕴、以化学专业课程夯实学科基础、以多学科交叉核心课程拓展学术视野,并通过课程嵌入式项目研究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学院特别注重发挥课程教学对科研能力的支撑作用,同时强化科研项目对课程内容的反哺功能,使大概念教学真正成为知识结构化、能力素养化的重要载体,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实效性。
打造学术交流赋能平台,激发拔尖创新人才思维活力。学院着力构建“经典文献—前沿论文—跨学科文献”三级进阶阅读体系,推行“精读—批判—重构”三步递进阅读模式,培养研究生独立的学术判断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步强化学术交流机制,定期举办文献研讨活动,促进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搭建线上学术平台,定期邀请领域内顶尖专家学者开展线上学术报告和研讨,拓宽学术视野,提升学术思维水平;建设虚拟学术社区,线上线下协同整合各类学术活动资源,建立学术活动电子档案袋,全程追踪学生成长轨迹;积极引入人工智能辅助工具,支持文献高效检索、深度分析与智能研讨,显著提升科研效率。为激发创新活力,学院设立研究生科研创新论坛,鼓励并支持学生通过墙报展示、论坛论文和口头报告等形式展示科研成果,锻炼学术表达与沟通能力;大力支持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国内外学术会议,了解学科前沿研究动态,提升思辨能力、国际视野与学术交流技巧。学院还注重学生形象思维培养,认识到基础科学创新需要形象思维,而艺术教育是孕育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学院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平台,系统引进国内外优秀艺术教育课程和大师讲座资源,将艺术熏陶与审美训练融入科研过程,积极探索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跨界融合,促进科学与艺术在创新源头上的深度结合,为突破性研究奠定思维基础。
打造创新实践研究高地,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效能。学院基于科研创新实际需求,组建了具有多元互补性的导师团队体系。该体系以化学学科核心导师为主体,同时柔性引进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生物科学、材料科学及学科教学等相关学科的导师,形成多学科交叉的导师组结构。通过设立研究生创新培养团队,建立“多对一”协同指导机制。针对学生科研实践中遇到的科学问题,导师组从不同学科视角出发,运用多种方法审视问题和方案,共同指导推进课题创新性发展。在培养过程中,学院注重将学生的“研”与导师的“导”有机结合,增强不同领域学术思维的碰撞,着力培养学生运用跨学科创新思维解决复杂科学问题的能力。同时,学院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指导学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推动科研创新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学术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经过近五年的探索与实践,该人才培养模式日臻成熟,研究生综合素养大幅度提升,成果的育人价值及学术贡献日益显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五年来,曲阜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高水平SCI论文数量持续增长,获得各项重要奖励明显增多,考取“985工程”高校博士研究生的人数持续上升。依托研究生科研成果,研究生导师在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荣获省部级奖励、入选人才工程项目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化学专业创新人才,在学术界和产业界赢得了良好声誉。
《中国教师报》2025年08月20日第1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