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大数据填志愿热给我们提了什么醒

发布时间:2018-11-28 作者:胡印斌 来源:中国教育报

今年的高考志愿填报已经结束,各地录取工作已经陆续开始。近几年,志愿填报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一些公司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将填报志愿App产品推入市场。比如,只要输入高考地区、预估分及目标地区,轻轻一点就能给出可冲刺、稳妥和保底三种志愿学校推荐。

掌握上千所院校的性质、特色、重点学科等基础信息,以及历年分数线的线差、录取最低分、最低位次等,对于志愿填报确有参考价值。特别是对于那些考分不理想,有竞争力但竞争力不强的考生,“知己知彼”显得格外重要。某种程度上,“报得好”可以弥补“考得不太好”的缺憾。

但是,志愿填报应该体现的是考生的兴趣与偏好。读哪所大学,选择哪个专业,不仅关乎未来的就业,更关乎考生的学业兴趣。而这方面,尽管已有机构开发出大数据分析与咨询相结合的应用软件,从职业规划、人格测评、知分填报等环节给出最合理的规划,同时对考生进行“一对一”报考指导,但鉴于个体的复杂性,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取代人的选择。

至于有商家宣称的与各地考试院合作,使用的是“内部大数据”,至少从目前而言,这种说法并不靠谱。此前,多地的教育考试院就明确表示,没有跟任何社会性机构或企业合作。或许,商家打出“内部大数据”旗号,是为了增加可信度,仍属商业营销,其数据客观性值得商榷。

填报志愿App产品的流行,也照见了当下家长挥之不去的教育焦虑。总是希望能有一个“一揽子”的解决方案,总是想着把本该属于个体的选择交付给“大数据”“人工智能”,总是试图找到一条上大学的捷径。这样的想法未免太简单化了。如果“神器”管用,还要人的选择干吗?

撇开志愿填报App“神奇”的一面,仅就其工具性而言,也给教育考试部门提了一个醒。既然社会公众有广泛的需求,既然这一块的数据信息有待进一步整合,那就不妨主动用起“大数据”新工具。置身信息时代,每个人、每个部门都应该拥抱新技术,并在保证信息安全和隐私安全的情况下,合理运用大数据为考生助力,为家长分忧。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18年07月11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