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分享“指导故事”帮助幼师

显现隐性知识 优化指导策略

发布时间:2019-01-13 作者:章丽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只要有师幼存在的地方,就会有指导行为的产生。由于教育活动的丰富性、教育对象和教育情境的动态变化性,幼儿教师普遍觉得教育指导是最容易也是最难的。无论是年长教师还是年轻教师,无论是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还是普通教师,几乎每位教师都有怎样“指导”的难题,而指导又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针对这一普遍难题,我们尝试收集“指导故事”寻找有效的策略。

征集“指导故事”找到高度集中的问题

作为教育活动的指导者,教师们遇到难题极为普遍,这为“指导故事”的开展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在和幼儿的朝夕相处中、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每位教师多多少少都积累了一些有关指导策略的实践性经验,但这种散落于每位教师身上的、依存于情境的经验智慧不一定被教师所明晰,需要通过教研活动进行理性分析,在教师群体的智慧碰撞中挖掘行为背后隐藏的教育理念,并启迪更多教师的教育行为。

因此,我们邀请全体教师每人提供两份自己在日常活动中的指导案例实录,一份是成功的,一份是不成功的,并汇总分析。我们共收到53份来自教师根据亲身经历所讲述的“指导故事”,生动诠释着成功的体验和“失败”的回味。通过对教师“指导故事”的分析、统计,我们发现,这些故事话题集中度高,主要集中在6个方面,即关于“争夺”行为的指导、“合作”行为的指导、“语言表达”能力的指导、“建构活动”的指导、“拒绝学习”行为的指导、“交往”行为的指导。“故事”的集中程度高,有利于形成团体智慧、寻找集体实践性智慧,于是我们邀请我园课程组的园外特别指导专家共同参与。

在“指导故事”探索中找到教育智慧

首先,在热身阶段帮助教师明晰指导行为的价值和目的。

在“指导故事”大会开始之前,专家根据教师的故事就指导的含义、指导的过程(观察—感受—情境分析—选择指导策略—评估指导结果)进行了讲解,帮助教师明确作为教师对孩子进行指导的意义和价值。更重要的是,指导专家就此次教研活动的目的进行了热身,鼓励大家积极寻找存在于自身和同伴身上的、依存于情境的、关于“如何指导”的经验性智慧,这种具有个性特点的个体性知识,通过日常实践的创造和集中反思,可以上升为群体的实践性智慧,并且可以作为案例性的知识来积累、传承。这点燃了教师讲述“故事”、寻找答案的愿望。

其次,分享“故事”探寻背后的教育智慧。

在活动中,我们以6类(争夺、交往、合作、拒绝学习、建构、语言)热点问题的指导作为主题展开分享与探讨。下面,笔者就以教师感到困难最多的“争夺”类案例探讨为例介绍。

陈老师分享了这样一则故事:游戏开始,凡飞飞快地冲向材料柜,拿出装水果的筐和秤,新新也冲过来拿水果筐。“我先拿的!”“是我先拿的!”两人一边吵一边抓着筐回到桌前,凡飞指着椅子说:“看,我椅子在这里,我先来的。”说完,抓起水果筐里的售货员的帽子戴在了头上,新新仍然抓着筐不撒手:“你昨天才玩过,今天让我玩吧。”“不行。”教师走过去对凡飞说:“你昨天玩过了,今天让新新玩好吗?”“不行,我还想玩。”“明天我们还开游戏,一定让你玩。”“不行,我就要今天玩。”新新后来妥协说“那我明天玩”,说完就走了。

针对这样的案例,我们与现场教师进行互动,询问大家有没有碰到类似的情况,是怎样解决的。

图老师分享:班上有的孩子能力比较强,反应也快,在游戏时几乎都是他们先“抢到”喜爱的游戏或玩具,有些能力弱的孩子往往争不过他们,碰到这样的情况,有时我会进行干预,“要求”能力强的、经常玩这个游戏的孩子“退”出来给能力弱的孩子玩。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师,发现一些不平等的现象要及时调解,满足班级中一些“弱势群体”的需要。

王老师介绍:这样的事例在我们小班幼儿的身上经常遇到,小班幼儿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尤其当幼儿争夺他所喜爱的玩具时,教师用说服的方式经常不奏效。一次玩具分享日,两个小朋友为一辆玩具小汽车该谁玩又争又哭又闹的,怎么劝解也没用。我想了一个方法,对这两个小朋友说:我们来玩个公共汽车进站的游戏吧,“嘀嘀,汽车开来了,开到什么站?”我边说边将汽车推向了甲幼儿,甲幼儿开心地接住汽车说“开到宁海路站”。“下一站开到哪儿?”我提示他将汽车推向乙幼儿,就这样,一辆小汽车在两个幼儿的手中开来开去,矛盾也解决了。我认为,教师应该创设一些共同的游戏活动,减少因为玩具少而引发的争夺行为。

俗语说“教学无定法”,这句老话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学领域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效方法,存在着大量尚未规范和显性化的知识。通过两位教师讲述的故事,我们发现,遇到“要强”孩子引发的争夺行为,她们采用的策略是不一样的,策略运用的依据是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境,这也提示我们,在指导之前应先观察再情境分析然后再选择策略,指导的有效性就会提高。

再其次,教师对“争夺”行为有共性的指导策略进行总结,上升为幼儿园对这一问题的实践性智慧。

通过大家精彩的讲述和分析,面对孩子们经常发生的争夺行为,我们发现可以运用不同的策略来进行指导。一位教师认为,王老师的指导方法可以起个名字叫“创造共享性活动法”,她通过创设孩子们共享的活动有效解决了因玩具少而引发的争夺行为;张老师认为王老师的指导方法可以叫异空间满足法。于老师认为,有异空间满足法,有没有异时间满足法呢?……通过共同归纳指导策略我们形成了如下方法:创造共享性活动法、异时间满足法、异空间满足法、补偿法、需求判定法、激发新的需要法。

提炼指导经验贡献给更多幼教工作者

“指导故事”这种叙事性研究方法,是幼儿园易开展的教研方法,更是一种帮助教师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策略和方法。我们发现,教师行为的背后总有一定的思想作为指导,然而,这种思想并不一定都能被意识到。每位教师都在喊“不知道如何指导孩子”,但遇到具体问题时他还是不自觉地又在运用教育理念和策略尝试解决,并且积累了一些经验。作为隐性知识运用者的教师对所用知识的内涵可能认识不清,但他知道在某种情境下运用哪种方法更有效。这些特定经验和隐性知识对教师本人的发展,对具有类似教育风格、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教师来说,都十分可贵。

通过请教师提炼“指导故事”,引导教师仔细回忆自己的专业经历,找出自己所擅长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分享故事的过程中,对故事背后所隐藏的观念进行研讨,系统地整理和清楚地表达出指导争夺行为的隐性知识时,隐性知识就在被编码和逻辑化的过程中置换成显性知识凝聚和积淀下来了。

正如知识在线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荣·扬(Ron Yang)所说:“显性知识可以说只是‘冰山的一角’,而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隐性知识是智力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显性知识不过是树上的果实。”通过“指导故事”活动,教师不仅重视研究儿童,也开始重视研究自己,将模糊的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就是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这不仅让教师个人获得了成长,经过“编码”形成的显性知识也分享和传播给其他教师,成为幼教工作者共有的实践性智慧。这次“指导故事”大会不仅让我们感受到群体智慧的力量,更在相互创生中体悟到了“研究自己、发现自己”的快乐!

《中国教育报》2019年01月13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