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历史课怎样启智育人

发布时间:2019-03-28 作者:王飞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中国历史研究院近日在京成立。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向全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研究工作的重视与期待,引发我们对学校历史课育人功能的思考。

长久以来,历史课是“副科”,师生对它的教与学重视不足,历史课的德育功能发挥不够。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历史课承担起德育的应有功能,但一些教师对此认识不足。

历史学作为一门承载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基础性教育科目,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曾言:“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我们所知道的唯一一门科学,就是历史科学。”历史是人类群体的记忆。有了相同的记忆,个体便对群体产生认同,人类创造的文化便会世代相传。因此,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会忽视历史教育。在人类发展史上,历史学充当了别的学科无法替代的角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教会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根据历史发展规律分析问题、把握前进方向,是历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从事历史教育的工作者,必须通过对史实的探究,彰显历史教育的价值,重视历史教学,有效引导学生从历史中获得人生必备的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念。

首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历史教育就是“以史明志,启智育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历史叙述法应当始终用丰富的、鲜明的、生动的事实来揭示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具体事实的知识对于形成观点和信念起着很大的作用。”通过历史教学来达到德育目标,既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也符合德育的原则。在历史教育中让学生了解民族和国家的集体记忆,形成自我认同和国家认同,增强爱国情怀,树立爱国之心,激发爱国热情,参与报国之行。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是拓展学生的世界视野,帮助学生形成世界意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随着人类生活空间的全球化,教育也应该培养视野广阔的世界观,并建议各成员国在学校课程内容中引入“关于人类团结的意识”。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加强学生世界意识的教育,以拓展学生的世界视野。我们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看待中国发展与世界的关系,将中国历史置于世界的角度来观察、思考,将中外历史进行比较、整合、归纳,实现历史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

再其次,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思维。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强调历史是现今生活的教科书。又云,“前车覆而后车戒”,将历史当作后车之戒。以史为鉴的观念在我国很早就产生了。据《尚书》记载,3000多年前,小邦国周灭掉大邑商,周的统治者便一再告诫周人:“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历史教学要让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课要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引导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线索,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学科在德育中具有独特优势。历史教学凭借着历史过程的故事性、历史内容的丰富性,承担着德育的艰巨任务。所以,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及良好的个人心理品质等方面,具有重大的价值。历史教育工作者承担着将历史知识转化为学生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任。

历史课让学生从人类文明史中不断汲取丰富的营养,在历史文化的熏陶中深刻的体悟“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从而不断趋向真善美,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中国教育报》2019年03月28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