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宋洪民:“复活”八思巴字汉语音系

发布时间:2019-04-01 作者:通讯员 刘珂珂 来源:中国教育报

梁启超先生在《饮冰室合集》中说,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纵使困难重重,其赤子之心亦可有披荆斩棘之力量。对于八思巴字的研究,济南大学文学院的宋洪民教授便是如此,此项研究也成为他生命中重要的事业。

八思巴字,由元朝时期皇帝国师八思巴根据藏文(梵文字母体系)制定的,是当时的“国际音标”,它可拼写不同民族的语言,亦称蒙古方体字。宋洪民主要从事八思巴字文献与汉语音韵学研究,师从八思巴字权威专家照那斯图。另外,宋洪民对语法学与语言学理论也有浓厚的兴趣。

宋洪民出版了其研究八思巴字的新著《八思巴字资料与蒙古字韵》,这便成了笔者开始此次采访的开篇话题。谈到这部著作,宋洪民感慨万千。这部书是宋洪民的博士后出站报告和他主持的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的结晶,是在其博士后导师照那斯图的亲切关怀和切实指导下完成的。如今书已出版,而导师早于2010年归于道山,天人两隔,思之令人心酸。

宋洪民教授告诉记者,自己的研究成果首先归功于他的导师——“八思巴字”权威专家照那斯图先生。照那斯图先生毕生从事“八思巴字”研究,十分注重积累相关资料。但他深感自己年事已高、力不从心,就要求宋洪民对现有“八思巴字”材料进行整理研究,与《蒙古字韵》做一全面比较。宋洪民发挥自己音韵学专业所长,对元代汉语音系做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这也是他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元代汉语音系研究——基于八思巴字文献资料”的缘由。

而材料搜集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当年照那斯图先生为了搜集材料,跑遍了大江南北,小心翼翼地亲手捶拓碑文。有些材料,如有关元代学者吴澄父亲、祖父封诰的文献,更是从日本访回的。为了实地考察元代碑文,宋洪民在临汾尧都博物馆仔细寻访。听说山东烟台牟平昆嵛山有元代加封地方官的碑刻,宋洪民便急匆匆赶去,扒开杂草,在断裂的石碑间仔细揣摩。饿用大饼充饥,行随车轮辗转。谈起这段经历,宋洪民感慨地说,为了自己喜爱的学术研究,苦并快乐着。

课题研究历时三年,顺利结项。回顾整个研究过程,满是繁琐、艰辛。

宋洪民教授说他最深刻的感受是:“做学术研究一定要充分占有材料,要站在学术研究和理论前沿,必须下苦功、抗干扰、全身心投入。”

课题组首先面临的是“八思巴字”汉语实际应用文献材料的全面整理与音系归纳。

“八思巴字”译写汉语的实际应用文献(圣旨碑刻等)现存不少,但迄今无人进行系统整理研究。对厚厚的材料进行全面整理,谈何容易?如何保证研究的质量?这个严峻的问题很快冲淡了宋洪民申报项目成功的喜悦。

多少个不眠之夜,宋洪民披衣下床,走进书房,把一份份材料逐字编制成韵表,在稿纸上将韵字誊写清楚,仔细核对。暑往寒来,初步的整理工作告竣,宋洪民教授再将其输入电脑。电脑前潜心研究的日日夜夜,使他的颈椎病更加严重,双眼视力也开始下降。但换来的是项目的初步完成——对现存圣旨碑刻等“八思巴字”汉语实际应用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研究,按韵重新编排,归纳出语音系统,从中得出了活的“八思巴字”汉语拼写语音系统。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对“八思巴字”汉语音系和元代韵书音系进行比较,包括“八思巴字”文献音系与《蒙古字韵》比较、《古今韵会举要》与《蒙古字韵》比较。在“八思巴字”文字体系理论及音系对应关系研究基础上,对“八思巴字”符号与汉语真实音值间的对应关系做出了较为全面准确的分析描述。

在研究方法上,课题组坚持将“八思巴字”文字体系的一般理论与具体的“八思巴字”汉语文献的拼写实际相结合,将不同韵书的同时代材料的共时分析与今天方言和韵书的相互印证的历时研究结合起来,将《蒙古字韵》音系的个案研究与元代音系的系统研究结合起来,创获至丰:对圣旨碑刻等“八思巴字”汉语实际应用文献加以全面整理研究,归纳分析,建立了一个活的“八思巴字”汉语拼写语音系统。把从文献中归纳的语音系统与《蒙古字韵》比较,进一步明确其性质和地位。将《蒙古字韵》与《古今韵会举要》及《中原音韵》比较,明确三者间的关系及各自在元代语音史上的地位,从而为普通话源头——北音的研究做出更为全面的阐释。

除了《八思巴字资料与蒙古字韵》这部新著,宋洪民教授还有大量其他方面的论著。他在核心期刊与集刊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3部。2010年获山东省优秀社科成果奖二等奖1项。

宋洪民教授主持并完成国家博士后项目1项(名称:“八思巴字实际应用文献与《蒙古字韵》对比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结项均鉴定为优秀,名称分别为“元代汉语音系研究:基于八思巴字文献资料”“元代八思巴字的推行情况及其与汉语韵书的相互影响研究”;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名称为“《蒙古字韵》的语音系统及其与金元韵书韵图的关系研究”。

《中国教育报》2019年04月01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