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学校家庭社会齐上阵

全维推动小学生科技素养培育

发布时间:2019-04-17 作者:林月萍 来源:中国教育报

我校地处大专院校聚集地,与赣州市水西工业园、赣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毗邻,这为我们开展科技教育提供了研学基地。我校从2009年起开展了小学生科技素养培育的探索与实践,旨在探索出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科技素养培育路径。我们从课程开发角度构建了必修类与选修类的课程体系;从教学实施角度构建了小课堂、中课堂、大课堂的“三维课堂”教学体系;从组织、制度、师资、文化、经费、专业支撑等方面构建了保障体系;从多元评价、发展性评价角度出发构建了“三阶评价”体系。

两类课程,整合资源

在必修类课程中,科学课是培育学生科技素养的主阵地,要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将之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意识的激发、科学思维的训练和科学能力的培养。对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其他国家课程,由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其中的科技教育素材,进行专题研究,让学生熏陶浸染在科技教育的养分中。同时,我们近年开设的地方课程主要有“人杰地灵诵江西”,主要介绍了本省的地域知识、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其中有些内容也渗透了科技元素,例如庐山的“佛光”是怎样形成的、“响云”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大山里的空气质量很好”等。合理利用地方教材,对学生科技素养培育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而校本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补充课程,我们组织科学教师分年级共编写了六册校本教材“游戏中的科学”,使用两年后又进行了修订。

选修类课程主要包括校园活动、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三个领域。开设的原则是“面向个体、兴趣导向、分层实施、缤纷绽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家庭资源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校园内开展的科技活动课程包括社团创客课、“缤纷实验室”活动课、科体节、创意展示活动、小制作、小发明、科幻画比赛、科学家故事宣讲等;学校开发的家庭科技教育课程,由3000多名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家庭实验室”实践操作课程,做亲子科学实验,提升学生科技素养。我们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带领孩子参观科技馆认识各种科学现象:走进气象局了解人工降雨的原理,来到植物园了解各种植物的习性……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三维课堂,立体实施

在培养学生科技素养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依托大、中、小三维课堂扎实推进课题研究。

“小课堂”,即在一个个教室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必修课程的主要实施途径,包括科学课扎实推进、“学科+科技”主题教学深入推进、地方课“人杰地灵诵江西”灵活推进和校本课“游戏中的科学”稳步推进。

“中课堂”,即在校园内举行的科技活动,是选修类课程的实施路径之一,包括社团活动课个性化选择,比如科技社团的成员已由最初的50人发展到现在的近千人;“缤纷实验室”活动课分层式开展,含科技知识竞猜、趣味实验展示、科技原理分享三大板块,每月举行一次,每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科技知识程度分层报名参加;每学年举办一次“缤纷科技园”展示观摩活动;订单式举办科体节活动,学生和家长根据个人喜好与特长订单式选择项目,提前准备,积极参赛,这种模式很好地助推了学生科技素养的提升。

而“大课堂”,则是联合家长和一些社会机构、体验基地等开展的具有一定社会效应的活动,也是选修类课程实施的一条重要路径。我们与国家课程各学科配套设计了一套科技类的“家庭实验室”实践操作亲子作业:看谁搭得高、声音熄烛、吸引蚂蚁、潜水艇模拟实验、污水净化实验等许多有趣的小实验高度“吸粉”,一些奇思妙想与创新创造纷纷涌现。我们还与社区、大专院校、工业园、科技馆等联动,建立了多个基地,为学生提供环境、气象、植物、机械等不同方面的科技体验场所。

多元评价,生成发展

为了体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我们设计了如下的“三阶评价”:即时评价、过程评价和终端评价。

为了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合理、细化的评价,我们设计了科技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技能力等几个一级指标及热感二、三级指标。即时评价要求每位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的科技素养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褒奖,在平台及时评定。每周,“科技素养评价平台”会自动进行汇总,教师会根据数据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并进行过程性评价。每学年的终端评价,都会评选年度“科技小博士”“科技小硕士”和“科技小学士”,以此激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经过近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技素养。其间,学生在科技类竞赛中共300多人次获奖,其中“玩转吸管科技实践活动”在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获全国三等奖。同时,也有力地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推动了教师专业成长。课题实施以来,我校教师所获的20多项省级以上立项课题中,科技类的占一半左右;省级以上论文发表达50多篇,科技类的有20篇左右。探索实施过程中,学校的办学特色得到彰显,办学品位提升,并发挥了辐射影响力,带动区域学校共同发展。

(作者系江西省赣州市阳明小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19年04月17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