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不必过度解读博士考专科

发布时间:2019-04-24 作者:姜朝晖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一个人所受的教育,归根结底是让自己找到方向,找到社会价值感。在这点上,无论是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并没有本质区别,最终目的都是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价值。

据媒体报道,某知名大学博士毕业工作六年后,今年参加了高职专科分类高考,报考了省内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口腔医学专业。最终他取得了文化课满分、校考第一名的成绩。一旦被录取,将在学校里进行三年的全日制学习。笔者以为,对于这样一则吸人眼球的新闻,应该正确理性去看待。

的确,身边从专科奋斗读博士的励志故事见过不少,但以博士学历报考专科学校,这在国内尚不多见。从学历教育角度来看,获得博士学历,已经代表攀上了专业领域学习的最高峰。同时,高学历一般也能带来相对体面的工作和待遇。因而,博士回炉读专科,这种“逆流向”让许多人觉得不可理解。在理论界,对于这种类似的现象或问题也有探讨。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大学扩招之后较长一段时间,不时有人讨论过度教育的问题,即高学历低就业,或者高学历重新再回炉学习职业教育的现象,并认为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对于是不是过度教育,笔者认为要区分看待,如果学生被迫高学历低就业,或者学非所爱、学非所用,再重新学习技术技能教育,难免会有过度教育之嫌。而从个体或家庭的角度来看,也不应单纯为追求高学历而不断刷文凭;但如果学生是主动选择接受再继续教育,那就应该另当别论。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我们要尊重个体的选择自由,而不应去过度解读,更不应该随意曲解。

事实上,该博士放弃原有优越工作条件,重新报考医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工作之后,通过和家人的接触,激发了对医学的兴趣。毫无疑问,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我们去求知,并保持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如他所说,博士阶段所受教育,并不会存在浪费,反而能够在后续学习中提供许多帮助,特别学科之间的交叉,能够带来许多新的发展思路和前景。这让我们相信其后续学业或事业都会有新的建树。

从专科读到博士,让我们感到励志。而从博士回过头再去读专科,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单凭这份听从内心召唤不断自我突破的勇气,就值得我们钦佩。

长期以来,许多保守观念束缚着社会的发展。文凭社会的兴起,更是直接造成了文凭通胀。年轻学子们为了文凭而拼命学习,从大学到硕士到博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定程度就是文凭的驱使。在传统观念中,获得高文凭,意味着就获得体面的工作和相对丰厚的待遇。至少在体制内,基本工资待遇一定程度上还是和学历挂钩的。但回过头看,就读博士是不是真的有志于学问,还是仅仅为了“看上去很好”。总体来看,并不是读了专科就不好,而读了博士就必定好。关键是否发挥了所长,是否对社会有实质性贡献。

时代发展到今天,教育供给越来越丰富,个人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而与此同时,社会对人才的定义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需要复合型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需要人才具备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和知识储备。再者,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来看,一个人一辈子很难只在一个职业或岗位上,绝大部分人需要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重新选择了职业或行业,这就需要接受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因而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需要不断自我充电,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笔者以为,博士重考专科的新闻,侧面反映了追求个人价值选择的正当性和适切性,没必要过度解读,也不必纠结于是不是“博士”身份。一个人所受的教育,归根结底是让自己找到方向,找到社会价值感。在这点上,无论是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并没有本质区别,最终目的都是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价值。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主任、副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19年04月24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