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绘好新时代人才培养“施工图”

发布时间:2019-04-30 作者:苏益南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大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重视顶层设计,制定好新时代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激发当代高职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不仅成为有文化、有技术、有能力的栋梁之材,更要成为有思想、有情怀、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人才培养要突显教育方针,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目标的贯通对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始终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扭转重智育轻德育、重技能轻素养的现象,坚持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固本强基,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纲和魂。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固本”,是人才培养的本源,注重价值观和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是“强基”,是人才培养的根基,注重技术和技能教育。高职院校要做到全校一盘棋,从顶层谋划新时代育人的大格局,将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师、教材、教案、教室、教风等人才培养主要环节上做细、做微、做实,通过“固本”让学生毕业后能够安身立命,通过“强基”让学生就业后能够安居乐业,在新时代的人生奋斗中成为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人才培养要突显全面发展,体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目标的贯通对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归根到底就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内容,全面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技术技能训练、校园文化生活、社会实践等教育各环节,让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管理机制上,要打通学校教务、团委等职能部门的传统管理界限,把第一课堂“刚性”的知识技能讲授与第二课堂“弹性”的综合素质拓展教育深度融合,对第一、第二课堂两张“成绩单”的交融贯通进行精细化设计。在育人形式上,要按照“导师+社团”的项目活动形式,组建新时代理论学习社团、兴趣特长社团、技能竞赛社团、创新创业社团,通过充分发挥第一、第二课堂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同向、同步、同心”贯通融合效应,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人才培养要突显知行合一,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目标的贯通对接。在今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这充分说明职业教育是一种办学类型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强调工作规律与学习规律的融合。高职院校应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原则,一是把理论教学的“半读”与实践教学的“半工”结合起来,依托典型企业,及时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内容;二是以典型产品、典型任务为项目载体来组织设计教学,构建“课赛融通”“课证融合”等特色鲜明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三是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中“真做”“真练”,让学生在课堂上听得进、操作上说得出、岗位上做得到,确保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培育更多新时代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人才培养要突显校企合作,体现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目标的贯通对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保证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生命线,高职院校一定要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在办学定位上,一要打通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积极与引领行业发展、把握行业话语权的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二要把教师、教材、教案、教室、教风五个核心要素嵌入校企一体化育人过程,让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三要打造兼具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等功能的高水平实训基地,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人才培养要突显教学相长,体现自我教育与教师教育目标的贯通对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发挥教师教育的引导力量,让教师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通过精准化辅导、指导、引导,让学生成长、成人、成才。2017年教育部新修订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鼓励和支持学生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因此高职院校在重视发挥教师教育引导力量的同时,也要强化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塑造,辅导大一学生自主制订一份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大二学生自主参加一次技能竞赛,引导大三学生自主参与一项创新创业活动,确保每一名学生在大学期间都能够养成一种“内化于心”的自律自省态度、“外化于行”的自学自理习惯,在工作后还能坚持追求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和行为方式。

人才培养要突显综合评价,体现多元性与单一性评价目标的贯通对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业考核评价体系,要求高职院校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阶段化特征,改变“一张试卷定分数”的传统课程考核方式。首先从全面发展看,学业评价要体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五育并举”发展,在第一和第二课堂融合贯通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多维度、综合性的学习收获;其次从生源结构看,学业评价要结合高职院校未来将招收更多的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的生源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掌握不同生源的各学期学习状态,为学习准备不足的学生提供个性化评价方式;再其次从成果导向看,要把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抽检结论、职业技能竞赛获奖、创新创业、发明专利、学术论文发表等成果纳入学分认定范围,并建立与专业课程学分的互换机制。

人才培养要突显家国情怀,体现人人出彩与服务国家战略目标的贯通对接。在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中,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实现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产业升级转型等培养不同类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1+X证书制度,更加为高职院校探索培养“人人出彩”的现实路径指明了方向。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强调学生“人人出彩”的同时,高职院校首先要让每一名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认识爱自己、爱家庭、爱岗位、爱社会就是爱党、爱国、爱民族的体现;其次要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智慧的思维和精湛的技能,做到心中有爱、眼里有识、手上有技、脚下有行,成为家庭的骄傲、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最后要引导学生在青春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以科学奋斗创造幸福生活,以家国情怀成就美丽人生,与改革的步伐同频共振,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实干家。

(作者系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19年04月30日第11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