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广州中学校长吴颖民——

春风化雨桃李满岭南

发布时间:2019-05-22 作者:本报记者 刘盾 通讯员 黎鉴远 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要在当下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人才,就要时时关注社会发展趋势,观察这些趋势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吴颖民

小档案:

吴颖民,广州中学校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会长,天河区教育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当代教育名家。曾任华南师范大学附中校长、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兼附中校长、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院长。

“不随大流地看多或唱衰,以独立思考的‘火眼金睛’看穿迷雾,发掘所投企业的长期内在价值”,是某知名公司创始人庄竞华在风云变幻的商场中,屡战屡胜的“法宝”。

作为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下文简称“华南师大附中”)1988届毕业生,庄竞华从学校时任团委书记(后任副校长)吴颖民的身教言传中,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正是吴颖民培养学生时不设限、不画框,使庄竞华更清楚地认识了自我。

“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好教育,要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独特的精彩,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吴颖民传统又新潮,他恪守“成才先成人”的教育理念,身先垂范,引导师生心怀祖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改革开放时代大潮中敢闯爱创,于新技术大浪中扬帆远航。

他仰望星空,把准教育“定盘星”,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春风化雨。他俯下身心,让教育与科技共舞,桃李满岭南。

人才培养体系的“先行先试者”

如今,劳动教育重新成为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角”之一。而华南师大附中的劳动教育从未断线,已连续开展30年。

“劳动教育是知行合一最好的载体之一。”在华南师大附中任职期间,吴颖民坚持推动劳动教育。上世纪80年代,他和时任校长坚持学工、学农活动,让优秀学子了解社会、体验劳动艰辛。1990年,他亲自带队,开始了至今从未间断的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在1997年,他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学校教育根本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解决好“为谁成才、成什么才、如何成才”这一根本问题。

这样的深刻体会源于吴颖民40多年来深耕基础教育。1978年,他进入华南师大附中任教师,1996年起任校长直至2014年退休。2017年,他“复出挂帅”,任广州中学首任校长。

善于学习思考的习惯、数十年的一线工作经历和深厚的教育管理经验,让吴颖民成为了教育的“先行先试者”。1996年,他就审时度势地提出塑造“现代人”“八个一”的基本素质要求:具有一颗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红心和一套良好的做人规范;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并有一门最喜爱且较拔尖的学科;养成锻炼习惯并有一项体育专长;具有较高审美修养并有一项艺术专长等。

以德为先是吴颖民一直贯彻的理念。他把一颗红心置于首位,推动华南师大附中淡化德育痕迹,利用学生党员、科学家等身边可亲可近的榜样,寓教于乐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

吴颖民坚信实践出真知。他在多年前就从经验教训中总结:有学生立场才有真正的教育。学生反感强行灌输的教导,缺乏融合发展的德育枯燥低效。

“人是一个完整的机体,面向人的‘八个一’也是互相融合、渗透、联系的。”吴颖民坚决反对机械地将“五育”孤立或割裂,力主打破其边界壁垒、建立内在联结,实现“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团结互助守规则、奋勇拼搏圆梦想”,这句标语很醒目地挂在广州中学凤凰校区田径场边,吴颖民解释说,标语里,体育、德育“珠联璧合”。

“面向人人的教育绝非千人一面的教育,这需要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吴颖民认为,全面发展并非把孩子培养成全面而平庸的人,而是让学生既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又有自己的个性特长。

吴颖民在华南师大附中大力进行“选修课程系列化、课外活动课程化”改革,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他卸任华南师大附中校长时,该校已开设110门选修课,建起40个社团。

探路未来教育的“科技追光者”

虽年近70岁,吴颖民却如孩童般拥抱新知,“活到老,学到老”。

看到广州中学党委书记、执行校长彭建平利用软件从图片中提取文字,吴颖民马上就请他传授技艺。从一无所知学到可以独立操作,回想起吴颖民认真学习操练的一幕幕场景,彭建平感叹说:“吴校长一直在倡导终身学习,他自己就是榜样。”

远望近观华南师大附中校门,映入眼帘的是十六个大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广州中学凤凰校区大门口仍是这一经典题词,面向未来一直是吴颖民的教育追求。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要在当下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人才,就要时时关注社会发展趋势,观察这些趋势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吴颖民一直强调,校长一定要“抬头看路”,把握趋势,重视培养孩子对未来的适应能力。“当校长就是当师生成长的领路人。”他说。

“中小学校应以新理念、新科技为桨,划向教育现代化的远方。”为让因材施教的理念更好地落地生根,吴颖民在广州中学积极推进选课走班制、学分制、免修制,给学生更大的选择自主权,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发展需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给因材施教插上了新的翅膀。在广州中学凤凰校区,借助人手一个的平板电脑,任课教师在课前就能了解每名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及期待堂上解决的主要问题,从而在课堂上更为精准地为学生“把脉问诊”。

“新科技是为教师、学生成长服务的,而不是装点门面的。”吴颖民认为,未来学校一定是以人才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更好地把新技术融入到教育中。未来学校建设一定是“需要”和“可能”适切、有机结合,做既有需要又有可能的事,不要超前消费、追时髦。智慧校园建设要做好顶层设计,清晰定位,关注个体差异,滿足个性需求,突出育人特色。

进入广州中学就读后,毛雅萱发现自己的数学素养“步步高”,她认为这得益于班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构建学习共同体。她一遇到问题就会和小组里的同学讨论,组员在学习中取长补短,学习不再是个体的单打独斗。

“优秀学习力是一个教育共建共享的成果。”吴颖民致力构建“互联网+”时代下教师成长与学生学习共同体,实现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校长成长共同体的“领跑者”

“校长应当成为师生的精神领袖。”2017年6月,吴颖民为“山长讲坛”(由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发起,致力于打造中国教育智慧分享的传播平台)作开场演讲。他呼吁,校长应以学术的沉思抵御世俗的喧嚣,在追求真善美境界中求得宁静,注重在精神层面引领师生发展。

吴颖民卸任华南师大副校长之后,被华南师大聘为基础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上,着力让更多校长成为南粤教育“探路者”。

“我当教师时,吴校长就是我的偶像。作为我专业成长的引路人,他悉心指导,期待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广东广雅中学130年来第一名女校长,叶丽琳用“发现最好自己”的教育主张,与师生共同让百年名校“老树开新花”。

“独行速,共行远”,作为华南师大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首任院长,吴颖民带领团队开展培训供给侧改革,精准培训中小学校长。他参与引入“导师+教练”的工作室培养形式,有效地解决了学员集中培训后,日常无人跟踪指导或者缺乏个性化指导的困难。

2013年,吴颖民牵头创办了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下文简称“校长联合会”)并担任首任会长。

建会之初,吴颖民就为校长联合会设定了良好的发展愿景:政府的教育“智囊团”、校长学习交流的舞台和成长共同体、校长和学校发展“助推器”、优秀校长“孵化器”以及校长权益保护的“后盾”。校长联合会让广东中小学校长内修学识涵养、外树亲和形象,联动优质资源,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校长联合会还通过传、帮、带年轻校长、后备校长,提升广东中小学校长队伍整体素质水平。

“身处低调务实的南粤大地,很多校长会‘生’孩子但不会起名字。”吴颖民笑言,他希望校长联合会不但成为广东中小学校长代言人,也应成为他们打造综合素养尤其是表达能力的“练兵场”。

今年3月,第三季首场“山长讲坛”暨粤港澳校长论坛开幕。这场由校长联合会举办的盛会,群贤毕至。围绕如何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等内容展开“华山论剑”。论坛通过现场直播、媒体报道等传播渠道,影响数十万名校长、教师和家长。

在最近一期“山长讲坛”上,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刘良华、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小学校长欧阳琪等演讲者妙语连珠,诸多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精辟论断赢得阵阵笑声和掌声,让现场很多媒体记者“路转粉”。他们都是吴颖民的“弟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吴校长不但是一个人,更造就了一座山、一条路。”华南师大教师教育学部常务副部长王红结识吴颖民十余年,在她看来,这种自然呈现的高山景行场景,如同粤派教育那些挺拔生长的雨后春笋,向滋润他们成长成才的春雨致敬。

《中国教育报》2019年05月22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