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假期更应给孩子补什么课

发布时间:2019-08-05 作者:杨三喜 来源:中国教育报

暑假期间,培训、补课、游学以及由此衍生的教育话题,成为了热点。日前,人民网对北京地区不同收入的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67.74%的家庭在暑期给孩子安排了课外培训班或兴趣班,在培训班或兴趣班的数量上,43.55%的家庭选择2个,24.19%的家庭选择3个……

不少人怀念过去的暑假,孩子基本处于散养的状态,家长不用为高昂的教育消费头疼,孩子可以真正享受假期的自由。然而,那种田园牧歌式的假期必定是回不去了。随着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家长对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正劲,越来越愿意在孩子教育消费上增加投入,而校外教育市场的发展、教育信息技术的进步也迎合了这种需求。从现实原因来分析,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孩子放假了,可家长还需要上班,把孩子送进各类培训班、兴趣班也是无奈之举。

一些家长把暑假当成了超前学习的抢跑机会,违背教育规律让孩子提前学习高年级的课程;一些家长则用报班数量的多少,来表达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并以此纾解教育焦虑,可密密麻麻的“课表”让孩子精疲力尽……须知,教育与其他消费不同,高投入并不意味着高回报,“进补”前提是必须尊重教育规律、成长规律,必须考虑孩子的接受程度和个人兴趣。一味狂补,很可能适得其反,伤害孩子的学习热情。即便是去菜市场买菜,还要精挑细选,更何况是教育消费呢?家长怎能不精心选择、合理规划?

当下,应不应该在暑假给孩子“进补”已经不是问题,关键的问题是给孩子补什么,怎么补。上述种种“进补”,强调的是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仍是把孩子束缚在封闭的课堂上。既然暂时告别了校园和课堂,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就应该利用假期给孩子补上课堂中无法提供,而成长又急需的内容。

最近,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一中高三班主任兰会云带领11名毕业生骑行1800多公里研学旅行的新闻,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这趟千里骑行,不仅让一群刚成年的学生感受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开阔了视野,也帮助这些学生在风雨中克服了惰性、磨炼了意志、锤炼了品格,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自我管理的能力。千里骑行之所以令人欣羨,正在于它给孩子们补上意志品质锤炼、社会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一课。这些弥足珍贵的品质,是无法从相对封闭、拘束的课堂、校园内获得的。在“跳个木马、踢个足球、搞个夏令营都谨小慎微、战战兢兢”的教育环境中,这种教育方式独具勇气、发人深省。

其实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让孩子在开放的大环境中历练成长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让孩子通过游学达到体验生活、学习自立、开拓眼界等目的。这也就是近年来各类游学项目备受欢迎、渐成潮流的原因。不过,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做的一项关于游学效果的调查发现,75.0%的受访家长感觉孩子假期游学的收获通常都低于家长预期。只“游”不“学”、“游”多“学”少被指为游学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要加强对游学机构的监管,一方面要用公开透明的机制、健全有力的法律,规范游学市场的发展,实现良好的游学初衷。

家长之所以把孩子送进各类商业机构举办的培训班、兴趣班、游学营,与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有关。缓解暑假的培训热、补习热,还应该从拓展假期活动渠道入手。据本报报道,暑假期间,重庆市潼南区为3000名中小学生举办了一场大规模“补课”,不过补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游泳、灭火、防卫、急救(心肺复苏)、家务等基本生存能力。而且,“补课”的公益性比较强,资金由政府财政、家长和社会支持共同分担。这种形式,不仅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缓解培训热,也让孩子从中获得了受用终身的生存技能,可谓是一举多赢。这也启示我们,应该整合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为孩子多渠道提供更多公益性活动资源,充实他们的暑假,帮助家长分担陪伴孩子的负担。

田园牧歌式的“散养”模式不一定就是好的,也注定回不去了。如何利用暑假这一时机,让孩子在社会大课堂中历练成长,帮助他们打破校园、课堂的封闭与拘束,在更广阔的社会天地中提高能力、锤炼品质,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是家长、学校、政府部门以及全社会都应该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杨三喜)

《中国教育报》2019年08月05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