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育人创新善突破

发布时间:2019-09-11 来源:中国教育报

课程领导力是校长领导力的核心。在史家无边界课程的建设中,我努力将集团育人导向体现在课程理念、目标、模型、框架和评价等方面,使集团改革与育人创新同频共振,特别是多向突破各种办学要素及其关系的固有边界,让学生在“志在家国、学无边界”的生命成长中拥抱无限可能。

我们提出无边界课程理念,即突破传统教育的方法、方式、方向,突破条线育人、符号学习、单向成长的边界,给成长无限可能。我们关注人的和谐成长,不让课程的局限禁锢成长的无限,而要让课程的无限拓展生命的可能。

无边界课程目标,即让每一名孩子成为有完全人格和价值伦理的独立思想者、有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的终身学习者、有社会责任和实践能力的世界参与者。无边界课程模型的建构,是以蒲公英种子为原型,与无限大符号同形,寓意个个学生、颗颗种子在无边界的课程时空中飞扬无界、成长无限。整个课程模型又形同望远镜,两个镜头分别代表科学视角和人文视角,意为同时关注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涵养的和谐发展。模型还以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为成长向度,依次串联起史家五大和谐,最终指向育人目标。

无边界课程框架,包括核心课程、综合课程、拓展课程“两级三层”架构:呼应北京市课改精神,我们将集团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和选择型课程两级,两级之下,基础型课程对应核心课程和综合课程两层,选择型课程对应拓展课程一层。核心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利用80%课时完成课程教学。被拿出来的课时,第一个10%用于学科内实践课程的定向补充,形成四个课程群——定位于“表达无边界”的语文课程群、定位于“思维无边界”的数学课程群、定位于“文化无边界”的外语课程群、定位于“健康无边界”的体育课程群;第二个10%则用于综合课程建设,鼓励打破学科壁垒、穿越学科边界、开展跨学科教学,共设四个课程群——定位于“服务+”的德育课程群、定位于“博物+”的人文与科技课程群、定位于“艺术+”的艺术与生活课程群、定位于“创意+”的“创·智汇”课程群。而拓展课程为校本选修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兴趣、找到兴趣,并在选择的基础上持续专注地培养真正的兴趣。拓展课程下设八个课程平台,包括史家书院、社会实践营、品源至慧、博物馆、海外游学营、金帆艺术团、青苹果俱乐部、创意生活社区。

无边界课程评价,本着基础性、全面性、发展性的原则,从注重显性知识考核转向关注学生综合素养和学科能力提升,从以单次书面考核为主转向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从以单向评价为主转向多元家校协同的全方位评价。由此创新生成了“学生学业成长树(24点)标准”和“学生学习表现AB评价模式”。作为过程性评价的创新手段,前者旨在记录集团一至六年级每个学生各科学习与成长的足迹,横向涉及各年级各学科,纵向则要求每学科每学年选取4个成长点,全面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而真实的学业情况。作为展示性评价的独特路径,后者基于“专注(Absorption)+绽放(Blossom)”的成长维度实施课程评价。专注度在思维和兴趣两个维度上包含了积极思考、精力集中、主动参与、持久发展等方面,构成课程评价的内在指标;绽放度在创意和表达两个维度上囊括想象丰富、形式新颖、自然大方、表情达意等方面,构成课程评价的外在指标。同时,集团在实践中以评价为标尺、以成长为标度,让“培育和谐的人”的课程指向在史家教育中越来越明晰、越来越有力。

史家无边界课程在实施中形成了“跨学段同建、多学科共育”的实施机制,形成了“家校联动、校社合作”的资源体系,形成了“教材成系列、专著成规模”的史家文库。孩子们在无边界的课程时空中释放无穷秉赋、绽放无限精彩!

《中国教育报》2019年09月11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