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赴英留学,中国学生如何学有所成

发布时间:2019-12-06 作者:都昌满 郑诗雨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为世界大学排行榜上的明星国家和高等教育强国,英国是仅次于美国的高等教育输出国,也是中国学生的主要留学目的地国。

有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学生申请英国本科人数同比增长30%。随着中国赴英留学生规模越来越大,中国社会各界对中国留学生在英国接受的教育质量及其学习生活状态更加关注。中国学生在英国高校的学习和生活通常会遇到哪些问题,今后又该如何解决,都值得我们思考。

商科专业受欢迎 学生扎堆现象突出

英国的教育实行产业化运作,近年来由于英国教育财政紧张,许多大学不得不把目标对准国际学生。英国大学扩招趋势越来越明显,有的英国高校商学院和工程学院,同一专业学生达到几百人。例如华威大学商学院和制造工程系,一个专业200—300人。

与此同时,得益于中国经济近年来的强劲增长,一大批中国普通家庭对接受高质量的国际高等教育产生了很大需求。两者一拍即合,中国学生成为了英国高校扩招的重要生源目标。

根据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的相关统计数据,目前赴英留学的中国学生较多集中在商业和工程技术专业。这就导致中国学生选择专业出现“扎堆现象”。根据华威大学相关数据,在2018/19学年商学院开设的23个硕士专业中,有近七成(16个)专业的中国学生占比很高,大部分属于中国学生最感兴趣的商务、财会、金融、市场营销和咨询领域。

例如,中国学生最多的金融财会专业,占比超过了90%。其次是金融管理、商务咨询和人力资源专业,拥有超过七成的中国留学生。其他专业如商务营销、商务金融、市场战略等,也有超过半数以上的中国学生就读。在余下的专业中,中国学生也都达到了40%以上。这种现象不仅表现在热门的商学院,即使是一些小型学院或研究中心,近年来也呈现这样的趋势。

无法适应英国教学模式 难以融入课堂讨论或辩论

英国的大学课程学习通常是通过讲授(lecture)、辅导(tutorial)、讨论(seminar)的方式进行,以讲授为主,辅之以辅导和讨论课。课堂讨论是英国大学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不是一个单一的讲授角色,更多的是通过组织引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形成“批判式思维”。

英国部分高校的专业开设小班化课程,讲授这一环节基本略去,所有的专业课通过讨论和辅导课进行,专业课的设计“夹叙夹议”,以帮助学生更好消化和吸收知识。在这样的模式下,教师的讲授只是点到为止,其余的环节以学生为主进行。在讨论课上,不少英国本土学生和其他西方国家学生经常会为了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体现出较强的辩论特征。

然而,对于这样的辩论和讨论,中国学生难以融入。中国学生长期以来习惯了授课式的课堂教学,无法适应英国的教学模式。究其原因,一来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之间确实存在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尤其是语言不熟练,害怕自己说错被人嘲笑;二来中国学生认为讨论是“无谓的争辩”,耽误课堂时间,从而导致教师授课时间被压缩,“毕竟花了这么多学费是为了来上课的”。

此外,由于英格兰地区高等教育学制普遍为三年,较国内短,因此平时课业非常紧张和繁重,课后自主学习也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但中国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投入较少,加之语言不熟练,他们对于教师布置的预习和阅读任务通常感觉吃力,所以完成的课后学习任务往往不及教师要求的1/3。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更加无法较好地融入课堂讨论,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出国留学须充分准备 提前考察教育质量

今年年初,英国教育部和国际贸易部发布了新的国际教育战略规划,该战略阐述了英国政府到2030年的宏伟目标:一是教育出口产值增长到每年350亿英镑;二是选择赴英国高等教育系统学习的国际学生总数增至每年60万人。面对其他国家教育贸易规划,我们也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思辨力。

近年来,从赴美英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上看,每年都在大幅增加,留学生甚至出现了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量的中国家庭花费了数百万甚至毕生的积蓄送孩子到外国留学。我们认为,出国留学应该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行为,而不是想当然的跟风消费,家长和学生都应做好充分准备。

此前,对于美国留学,《走近和走进:美国高等教育纵览》一书中曾提出,大量的中国学生在留学美国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挑战,而美国高等教育的成绩膨胀、文凭缩水、对国际学生实行双重标准等问题,也曾让国内教育专家一度为此忧心忡忡,有人甚至提出了要对美国高等教育“问责”。因此,出国留学前,家长和学生务必对目标国家和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行考察,理性选择。

(作者单位: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教育处)

《中国教育报》2019年12月06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