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锡东高级中学的“创中学”课程体系,是以真实问题为情境的任务式、项目化学习,强调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冲破思维定式,寻找多样化的问题解决途径和方法,更有助于学生成长。
近日,记者在无锡市采访,听到三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例,主角不是什么科学家或社会名人,而是三位江苏省锡东高级中学的毕业生:2016届毕业生唐顺涛在大学里创办了无锡美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他也是“每日无锡”的创始人和锡东高中慈善公益晚会的主要创办者;2017届毕业生周祎升入高校不到一个学期,就在大学的众创空间招募10名学生成立一个科技公司,获得学校百万元项目基金支持;2018届毕业生黄子珂进入大学自学绘画,刚读完大一就在学校办了个人画展,轰动了整个校园。他们结合自己创业、创新、创意的高中与大学生涯告诉学弟学妹们,应该怎样学习和生活,这也是锡东高中“创中学”教学改革给予他们的看不见却带得走,甚至伴随一生的宝贵财富。
以发展创新思维为核心目标
锡东高中是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由原江苏省羊尖高级中学和无锡市荡口中学高中部合并而来。如何把高中新课标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及教学中去?如何适应新高考改革内容考查从知识向能力和素养的转变?这是当前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锡东高中开设创造发明及研究性学习类课程已有近20年历史,课程最初虽然比较散乱、特色不明显,但是这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向是对的,与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教育引导方向是一致的。学校经过分析研究,提出“创中学”的改革思路。
“‘创中学’,就是以真实问题为情境的任务式、项目化的学习,学生通过创意构想、方案设计、创造实践等方式进行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创中学’更强调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锡东高中校长蒋洪兴说。
锡东高中副校长陈平认为,“创中学”的课程和教学,具有三个特点:创造性地学——“创中学”需要冲破思维定式,不局限于原有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及传统学习工具,要寻找多样化的问题解决途径和方法。“创中学”是以高阶学习驱动低阶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学习热情及学习能力持续发展。在创造中学——强调在情境中学习,以创造性的任务驱动学习的过程,并不断推动学习的深化。其学习成果可以是有形的物品,也可以是不拘于特定形态的创意作品,“创中学”的过程也是学中创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创造事物,也创造了新的自我。为创造而学——“创中学”不是为创新而创新,目标不是培养科学家,而是为寻求真实问题的解决之道而学,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创造新事物的品质及能力。这三个特点,也正是“创中学”改革的核心价值指向。
课程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与“创中学”的理念相对应,锡东高中构建起了“创中学”的课程体系及其相应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创中学”的核心课程包括三类:公共课程、学科微专题和校本课程。三类课程差异定位,各有特点,共同构成“创中学”的课程体系。
公共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高一学生必修课程开设,主要包括“思维可视化”“设计思维”和“走进高一”暑期作业三部分。“思维可视化”,就是借助技术手段,把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在师生共同分享、分析、评价和诊断中,使零碎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设计思维”则是通过项目学习或问题解决方式培养及提高学生分析、研究、构思、规划等思维活动的课程。“走进高一”是锡东高中富有特色的一项活动课程设计,目的在于让刚刚走进高一的学生了解高中学习特点,让他们带着好奇心、探究欲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关注进入高中的学习与生活。比如2019年暑期,学校设计了“开眼看世界——看新闻”“我来设计——给学校池塘设计护栏”“古墓探幽——我是考古学家”等10项作业,每份作业就是一个探究项目,需要学生运用必要的学科知识和查阅资料,进行社会调查,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完成。目前学校已有“思维可视化”“创客空间”“立体阅读”三个江苏省课程基地,相关研究获得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支持。
学科微专题是学科融合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开设。学科微专题的学习时间一般为1—3课时,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专题设计,比如通用技术课上,余烨老师通过《清明》这首古诗情境把相关学习连珠成串:诗中“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在哪里?请查阅资料并建立文字和图片链接;你心目中的杏花村是怎样的?请建一个网页,并建立邮箱链接和热区链接,建立书签链接……类似这样的学科微专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学习的深度,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与探究性。
校本课程的定位是学科综合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开设。锡东高中开设了不同类型、丰富多彩且具有“创中学”特点的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如:“我们是创客”“哲理漫画”“光影锡东——立体纸雕艺术”“班级全家福——指印绘画”“密码学”“诗意人生”等,每一门课程都由若干学习项目组成。
构建个性化学科表达的学习生态
在开车的时候如何保持安全距离?急刹车时停车距离由哪些部分组成?停车距离与车速有怎样的函数关系?汽车刹车系统工作原理是什么?建立模型,确定车速与停车距离的函数关系式;确定相关参数并计算求解;根据模型和计算,提出你对行车安全的相关建议;请每个小组完成本课题的结题报告……这是锡东高中叶琳老师的一堂有关“汽车停车距离”的数学课。
要让学生创造性地学,教师先要创造性地教,以教师创造性地教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只有教师落实了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学生才能实现从传统的背诵记忆、刷题向项目探究、创意设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转变。
“具体到学科学习中,‘创中学’有共性的学习方式,比如项目化学习、创意学习,所有学科都应该倡导实行‘创中学’的理念,但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用‘创中学’的方式进行教学。”陈平说,“在共性学习方式基础上,基于不同学科特点,会有更适切的学习方式,这种个性化的学科表达更有实践价值。”
记者从锡东高中的课例研讨和展示中,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一点:比如语文学科,主要体现在创意作文、创意阅读等方面的学习上;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主要以建模学习、项目化学习形式进行;在通用技术学科中,主要采用发明创造、项目设计等形式进行;在体育学科中,有学生自创活动项目;在音乐、美术学科中,采用审美创作等学习形式。
这些学科的学习方式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学生的学习有想法、有方案、有过程、有成果。“四有”的学习特点,要求“创中学”必须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过程性评价和多元评价机制。在锡东高中,他们称之为情境评价和展演评价。所谓情境评价,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指导及评价,及时发现问题,鼓励有创意的想法,根据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给予更高一级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持续学习的热情。展演评价就是把学生各类创意作品通过展示、发布,成果分享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参与评价的过程。
“创中学”课程体系学科综合、融合的特点还决定了“创中学”不能仅仅停留于课堂教学,应该打破时间空间局限,拓展课堂边界和学习资源边界,构建利于“创中学”的校园文化和学习生态。在锡东高中,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通用技术、美术等功能教室和学科实验室在课余时间都是对学生开放的,学生可以自由取用相关工具和材料进行创新发明探索;定期举办的创客嘉年华、创意TED、创意作品展、课本剧等各类才艺表演,让校园充满浓厚的创新、创意文化氛围,学生浸润于这样的环境中,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不自觉中得到了提升。
《中国教育报》2020年04月23日第1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