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如何提高乡村教师培养质量

发布时间:2020-05-14 作者:张宏 来源:中国教育报

■特别关注 乡村教师培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目标和任务要求。乡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末端,乡村教师培养常常被忽视,面对当前教师城乡结构及学科结构不平衡的实际状况,以及乡村教师培养与教育事业发展不同步等现实问题,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和迫切。

当前,乡村教师队伍结构性问题突出,人才的供需存在错位现象,师范院校应坚守师范教育底线,在教师培养过程中探索乡村教师培养的特殊性,增强乡村教师入职前培养的针对性,为基层学校提供数量充足的优秀教师。

    坚持“乡村取向”,优化生源培养路径

生源好,师资培养则事半功倍。为确保乡村教师的质量,师范院校应从源头做起,进一步改革完善招生制度,可实行“大类招生”,入校后通过二次选拔把优秀的学生选拔到教师队伍中来;实行师范生提前批次先行录取,增加免费师范生培养人数;保证师范生的整体录取分数线水平;设定男、女学生分别划线招生等,确保一定比例男性学生选拔到师范院校等。尤其应该注意选拔农村出身、本土成长的师范生,把这些更易于形成乡土情怀和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真正下得去的优秀学生选出来、培养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应加大定向招生、本土化培养力度,要对定向生进行综合素质考评,考查其心理素质、从教潜质和职业动机等,确保其毕业后能下得去、干得好,胜任乡村教师工作。

    坚持“一专多能”的全科教师培养模式

培养乡村教师,应走全科教师培养路线。培养模式改革是职前教育供给改革的关键环节。地方师范院校应加强对乡村教师培养的针对性探索,创新乡村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实行精准育人、按需培养,实施乡村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全科教师的典型特征是“一专多能”。供给充足的全科教师,是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失衡的有效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就要求“为乡村学校及教学点培养‘一专多能’教师”。师范院校应结合实际,完善全科师资培养计划,建设全科生见习、实习专门的实践基地,为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提供制度和物质保障。应鼓励师范生在所学本专业外,再自学或辅修,获得多学科教学从业资格证书,具备在乡村学校从事多学科教学的能力。各师范院校应与当地政府、城市、乡村中小学深度合作,建立师范生协同培养创新机制,真正融合各方资源,均衡城乡教师培养;加强师范生乡村支教、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让他们体验乡村教育现状;积极探索网络“协同教研”等机制,吸收优秀乡村教师参与师范生职前培养;实施高校教师和中小学基层教师“双导师”制,选派师范院校教师挂职乡村学校,增强师范教育支持力量,促进师范生认识乡村,爱上乡村教育。

    建构乡村教师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师范院校应从乡村教师需求实际出发,加强乡村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在国家规定的教师培养课程外,花力气多建设适应乡村教学实际的“涉农”课程。事实上,能够下得去、教得好的乡村教师,一般多是在职前对乡村文化有较为充分的了解、具备一定乡村生活体验的师范生。因此,师范院校应开展乡村教师专业化课程研究,关注乡村教师生活实际,建设与乡村文化及生活相应的课程,并将其纳入乡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让师范生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农村实际情况,并内化为科学合理的农村观和积极的乡土情怀,正确认识乡村教育在振兴社会与经济中的意义。学校还应把一些具体的乡村教学技能,诸如乡村微格训练、乡村教师技能培养、乡村校本资源开发与利用、乡村班主任工作、乡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等课程和专题设置纳入培养方案,帮助师范生提高乡村教学技能及管理能力。

作为教师培养摇篮的师范院校,在乡村教师培养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近些年来,很多师范院校在办学上“去师化”,在培养程序上“无农化”,结果不但没达到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目的,反而造成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错位,加剧了乡村教师供需结构性矛盾,不能满足当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需求。在新时代、新师范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强化职前培养,加大乡村教师教育的针对性,扩大乡村教师有效供给,从源头上为基层乡村学校提供优质教师师资。这一系列举措能落实到位的话,相信乡村教师职前教育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局面,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将提升到新的水平。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0年05月14日第1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